对于文峰塔建造一说,民间自流传着一个神奇而又动听的神话故事。据说在文峰山中住着一条脾气极为暴躁的蛟龙,它经常出没于岷江与文峰山峦之间,每遇心情不好的时候,它便会在岷江河里肆虐地横冲直撞,不停地卷起阵阵巨浪,发起一场场洪涝,严重危害着两岸老百姓们安宁的生活。
勤劳、勇敢的犍为人民并不屈服于蛟龙的威胁,人们团结一致,下定决心向这条可恶的蛟龙发起致命的反击,他们共谋大计,想出了一个消灭蛟龙的办法,那就是在文峰山顶修起文峰塔,把那条可恶的蛟龙永久地阵压在文峰山下,让这条无恶不作的蛟龙永世不得再为人们带来痛苦的洪涝。
但故事毕竟是故事,400年前古人建造文峰塔的缘由现在也不得而知了。
第八批四川省级文物保护单位正式批准公布,我市犍为文峰塔、九井禹王宫、熊克武故居、福利普贤寺等10处文物保护单位成功申报。
“凌空远塔浮青影,夹岸垂柳蘸碧丝。”
(《龙池春涨》)
这是清乾隆年间进士李元模歌吟犍为文峰塔的诗句。“斜阳移塔影,落此清冷地。池面如渥丹,塔尖如毛锥。”
(《龙角池》)
清同治年间举人秦拱北也曾这样歌吟文峰塔。文峰古塔,是诗意的,也是传奇的。关于它的来历,就有多种传说。
据说,很久很久以前,文峰塔被一位仙人从遥远的仙山背而至此。
又说,文峰塔是从大兴乡云峰寺狮子山或下渡乡观斗山,由一位和尚一夜之间背将而来。
在文峰村,至今还流传着“和尚背白塔”的传说。
但我却从它历经风雨、沧桑斑驳的一砖一石中,感受到了它的久远与真实。
民国二十六年版《犍为县志》载:“丙午三十四年建文峰塔于文笔山。”“文笔山”即文峰山;“丙午三十四年”,即明万历三十四年(1606年),距今已有400余年历史。文峰塔位于犍为县龙孔镇文峰村4组,屹立于海拔485.7米的文峰山之巅,塔身高9层30余米。远眺文峰塔,拔天擎地,犹似一支饱蘸文墨的如椽巨笔,书写于蓝天青山之间。
塔内有螺旋形石梯拾阶盘旋而上,直通塔顶,中间塔层每层皆有窗,透过塔窗可了望远山近水。
每个窗眼后面都有神龛,塑有神态各异的神像、菩萨。
塔顶为八角形,每角挂一铜铃,风刮之,物击之,铃声悠扬于十里之外。
塔尖有一宝顶,在阳光照射下,熠熠生辉。
塔身造型优美,洁白无瑕,若是傍晚时分,被夕阳点染得会更加迷人。遗憾的是,早被时人拆去了塔顶和塔身4层,塔顶八方的铜铃也不知流落何方。让人欣慰的是,2004年犍为县已将所拆塔顶及四层塔身修复。虽然八方铜铃无法找回,修旧未能完全如旧,但总是将“一笔”重又“凌空”,“挥毫欲向空中书”了。如今的文峰塔,已是乐山市市级文物保护单位。文峰塔,颇有文缘,总罩着一层文气。也是很久很久以前,文峰山还叫文笔山,文笔山还是个小山丘。有个叫文峰的书生,每天早晚都要来这里读书练字。
文峰刻苦,读书破万卷,一手字也练得炉火纯青。
又到一年大考时,文峰告别乡亲,担着书箱,上京赶考。
临行前,对父老乡亲发誓,若不得高中,誓不为人。
一场考试过后,文峰文章本可天下第一,谁知试卷被主考官大人遗失,文峰无缘能得天子面试。
十年苦读文笔山,一朝落第心已寒。
文峰落榜,于心愤愤不平,慨叹老天不公。
他想到赶考前面对乡亲们说过的话,万分愧疚。但文峰还是回到了故乡犍为。他再次来到自己曾经苦读诗书的文笔山,久久孤独静坐于山丘之上,把紧握的手中之笔,一动不动指向苍天。不知过了多久,文峰那凌空之笔,便这样化作了永固的白塔。文峰久久凝望高天,不吃不喝,久而久之,化作了一座山的巍峨。后来,人们便把文峰书生化身的这座山,称作文峰山,文峰那支笔化做的塔,称作文峰塔。文峰书生的故事也许有些悲情、苍凉,却可从中读出先人刻苦求学,为求取功名的艰辛与读书人命运的多舛。从另一侧面,也可悟出犍为人好学为文,力求上进的坚忍不拔的精神。“犍为八景”之一的“龙池春涨”,犍为文庙的“畔池”,在文人墨客的诗吟中和民间传说中,都与文峰塔有着不解之缘。《犍为县志》载:当日落月出,则文笔山塔倒映其中,昔谚有玉笔点丹池之说。说的是,在龙池水满涨时,立于龙池书院大门前左侧,向东远望,文峰塔尖映于池水中,有如“玉笔点丹池”,也称“夕峰远映”。也有说“玉笔点丹池”是文峰塔倒影映入犍为文庙畔池的奇观。不管是龙池说,还是畔池说,这玉笔点丹池都不失为犍为一个充满诗情画意,颇有深厚文化内涵的妙景奇观。登临文峰塔,可一览众山,尽观八方。东可远观犍为与自贡、宜宾接壤的大兴狮子山,西可遥望大小凉山,南可见宜宾翠屏山吊黄楼,北能观峨眉仙山金顶。伫立文峰塔,俯瞰滔滔岷江,“日观千人拱手”(昔日纤夫拉纤),“夜看万盏明灯”(县城灯火)。从文峰塔向着岷江对岸望去,一江(岷江)、一河(马边河)、三坝(黄旗罢、机场坝、洛江坝),景色无限。据说,修建文峰塔,最初选址在距今址不远远眺文峰塔处对面的芥子山。当初堪舆先生刚一架起罗盘,正要观此风水时,芥子山就颤抖起来。堪舆先生忙说,此山不宜,无法承受修建文峰塔之重。于是,文峰塔最终建在了这座略高于芥子山的文峰山上。民间传说,自从修建起文峰塔后,对着文峰塔的朱石滩岷江河段,就再也没有出现过翻船事件,是文峰塔把水怪镇住了。紧邻文峰塔约百米处,原有一寺,俗称白塔寺。《犍为县志》载,白塔寺建于清乾隆十六年(1752年)。据1952年曾任文峰村农会主任,现年79岁的屈用光回忆说:白塔寺占地一亩多,为四合水砖石和瓦木结构,寺内塑有菩萨造像100余尊,香火旺盛,1954年被毁。
文峰塔是位于中国河南省开封市的一座古塔,始建于北魏时期,历经多次修缮和重建,现存塔身为明代所建。
文峰塔是中国现存最古老的木结构塔,也是中国现存最高的木结构塔,被誉为“中国木塔之冠”。
文峰塔的来历可以追溯到北魏时期,当时的开封城内有一座名为“文峰阁”的建筑,用于存放佛经和佛像。
随着时间的推移,这座建筑逐渐破旧,唐代时期进行了重建,改为木结构塔,名为“文峰塔”。
此后,文峰塔历经多次修缮和重建,直至明代时期,才建成现存的塔身。
文峰塔的建筑风格独特,采用了典型的中国传统木结构建筑技术,塔身高达67.31米,共有13层,每层都有独特的建筑风格和装饰。
塔内有一条蜿蜒的楼梯通向塔顶,登上塔顶可以俯瞰开封市区的美景。
如想参观文峰塔,可以按照以下步骤进行操作:
1.前往河南省开封市,到达开封市区;
2.前往文峰塔所在地,可以选择乘坐公共交通工具或者出租车;
3.购买门票,进入文峰塔景区;
4.按照指示,登上塔顶,欣赏美景;
5.参观完毕后,按照指示离开景区。
杭州没有文峰塔,只有雷峰塔。
全国各地以“文峰”二字冠名的塔有许多,大多是古代人们为使当地文风、文脉顺达,多出人才,根据风水理论而建造的,具有观赏性和标志性双重意义。
古时候,修塔是一种传统,历史上闻名的塔也非常之多。包括西安的大雁塔,杭州西湖的雷峰塔等等。然而,还有一个名字,却遍布于全国各地,它就是文峰塔。
就算只在重庆范围内,都有好多个。包括合川、梁平、云阳、南岸,都有文峰塔的踪迹,不过,游品最熟悉的还是位于南岸黄桷垭的文峰塔。
文峰塔坐落海南省儋州市白马井镇藤根村,是儋州最高的塔,高13.57米,建于清光绪廿五年(公元1898年)。方形,共11层楼阁式实心石塔。过去那里是溪流和海潮交界处,明显是风水塔。可惜塔刹已佚,塔身倾斜。“文革”武斗期间,有人向它开了好几枪,痕迹清晰。
都匀文峰塔原名文笔塔,始建于明代万历年间,系五层木塔。文峰塔的木塔年久倾毁,现仅存塔基,立于都匀龙潭口岸边。明万历年间曾是一座五层木塔,传说是一位姓桂的总兵率领郡人修建的。
扩展资料:
文峰塔历史
道光十九年,时任甘肃按察使的陶延杰收到一封来自都匀的家书后感慨万千,信中说,家乡的五层木塔文笔塔倒塌了。十六世纪的一百年里,先后有两个重要的读书人来到都匀。“柳州八贤”的张翀来了,他深居龙山,讲学于东山脚下的鹤楼书院,每日在江山之间跋涉,大笔一挥在壁上留下了哲理深刻的十六个大字“仁智之情,动静之理,栖此盘古,饮此泉水”;张翀走后,东林党领袖邹元标来了,在拜会了张翀故居龙山道院后,决心考究群籍,聚徒讲学,在离鹤楼书院不远的之地开创了南皋书院,讲学六年。
他们二人奠定了都匀的文教基础。文峰塔的前身文笔塔修建于万历年间不是偶然,更不是头脑发热,他是匀城之子见到名流以后的呐喊:我们也需要文化!文笔塔镇卫南天,直指文曲星,寓意文星下界便是这种心理的最好印证。文笔塔修建之前都匀无一人中进士,之后则层出不穷。是巧合?还是天意?
不难想象家书在深谙都匀历史的陶延杰心中激荡起多少历史幽思。他即刻挥笔疾书,修“告匀城同胞”一封并同一千两银子快马加鞭的送回都匀。官员,乡绅无不为之动容,又捐两千两合三千两用于修建文峰石塔。次年,七级文锋石塔建成,号称“贵州第一塔”。
据记载:文峰碑始建于明孝宗弘治三年(1490年)距今五百余年。由西宁兵备副使柯忠,为推动西宁地区的文化教育,调集人力、物力、财力,发动民众在文笔峰修建了方形的土碑,共五层叠起,上层为阁,阁内供奉魁星、文昌。
500多年来,文峰碑经过多次的维修、建设,直到“文革”期间,被人为破坏,终至坍塌。
2007重新修建文峰碑,碑主体共五层,总高31米,采用内钢筋砼框架结构,外包青砖,二层碑身北侧正中镶嵌砖雕“钟灵毓秀”四字,四层碑身四墙按东“青龙”西“白虎”南“朱雀”北“玄武”镶嵌砖雕四神兽,五层为阁,内供魁星、文昌镏金铜像。并将原有遗址保留碑底的设计,使建筑做到既保护现有遗址又恢复原有风貌。
新密屏峰塔位于河南省新密市城区北青屏山上。又名文峰塔。清顺治十年 知县李鹏鸣创建,后倒塌。清咸丰元年(1851)知县张廷玺、王绶林重建。塔高9层,高19.045米。
许昌文峰塔是中国河南省许昌市一座著名的古塔。其来历可以追溯到北魏时期,也就是公元386年至581年。文峰塔是为了纪念周公而建造的,而周公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重要人物,他是中国历史上著名的政治家和思想家之一。该塔高达67.31米,是中国古代木塔中保存最完整的一座,也是中国第一座采用六、七角形插板式木构架的塔,因此在中国木塔建筑史上具有重要的地位。同时,文峰塔也是许昌市的地标性建筑之一,吸引着众多游客前来观赏。
文峰塔的来历:
文峰塔位于安阳市古城内西北区域,高 38.65米,周长40米,因塔建于天宁寺内,原名天宁寺塔。乾隆年间,时任彰德知府的黄邦宁想要重新修缮天宁寺。一日清晨,他来到寺边的西营坑前,忽见天宁寺塔的道影落在石桥之上,宛若一支毛笔搭在桥上,石桥则成为了笔架。看到此景,黄知府欣喜,这是彰德府要出状元了,也坚定了黄知府重修天宁寺的决心。
天宁寺扩建完工后,黄知府站在塔内平台上,突想起塔影宛若毛笔的事,觉着这塔应该代表古城安阳的文化高峰。从塔里走出后就在塔门横额上题了“文峰耸秀”四个大字。
衙中人心领神会,于是,大家开始使用“文峰塔”之名。久而久之,这座塔的名字就改为了文峰塔,而它的本名“天宁寺塔”却很少提起。
郎岱,夜郎古国的一角,是滇黔古驿道的必经之地。不少专家认为这是古代夜郎国的中心地区,所以在这里,夜郎文化气息浓厚,加之山水秀丽,古镇风貌独特,游客络绎不绝。走进郎岱古镇,仿佛置身于一座城堡,古朴中透着美,给人一种安静祥和的感觉。古巷道狭长幽深,其结构错综复杂。走进巷中,城市的喧嚣顿时清融,仿佛回到古代,再现明清时的生活气息。
文峰塔原本有两座,最早的一座在城南,叫官诰文笔,乾隆十年左右修建。现保存完整的这座,就是我们目前能看到的文峰塔。
岱山书院,郎岱七君子,郎岱地灵人杰,历史上曾出过7位进士,43位举人。七君子塑像再现了郎岱范丕承等7位贤人的风彩。此外,据说贵阳东山的“龙”字、黔灵公园的“虎”字摩崖石刻就是郎岱名人赵德昌所书。
Copyright © 2024 茶色旅游网 滇ICP备2024020316号-2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