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5周岁以上老年人免购门票。
万灵古镇原名路孔镇,位于重庆市荣昌区城东,距荣昌城区12公里,幅员面积24平方公里。西南面临濑溪河,东北靠丘陵山峦,街市依山而建,素有“小山城”的美誉。
2010年,获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国家文物局授予第五批“中国历史文化名镇”荣誉称号。 2014年12月,重庆市荣昌区万灵古镇风景区正式被国家旅游局批准为国家AAAA(4A)级风景名胜区。
万灵古镇位于江苏省吴江区,是一个历史悠久的古镇,拥有独特的江南水乡风情。七夕节是传统节日之一,万灵古镇会在该节日期间举办一些庆祝活动,但并不需要门票。
在万灵古镇,你可以欣赏到各种精美的建筑、古老的桥梁和湖泊,还可以品尝当地的美食和体验传统的手工艺。如果你在七夕节期间前往,可以了解到该地区的传统习俗和庆祝活动,同时还可以欣赏到一些精彩的表演和活动。
荣昌万灵古镇免费开放,不用门票。
“万灵古镇”(亦称:路孔古镇):位于荣昌城东约12公里。 2002年,评为“重庆市历史文化名镇”、“中国历史文化名镇”。2009年,被评为重庆“最具魅力小城镇”。2010年,被评为首批“中国特色景观旅游名镇”。
万灵古镇,一座历史悠久的小镇。这个古镇在荣昌区,原名叫路孔镇,这个小镇是靠着山而建的,人们把这个地方叫做小山城。
古镇的每一条街道都有他独特的魅力,四大寨门是这座小镇的代表,四大寨门分别是太平门,狮子们,恒生门,日月门。几个寨门是古镇大荣寨的四大安全保障之门,也是整个小镇让人们有安全感的门,在南宋的时候就已经建立了。从那开始,这个村落就是个物资集散地,人们都在码头进行交易,到了清代就扩大建设,慢慢的就发展成了现在的样子,也就是现在的古镇。
万灵石镇的特产有:
母猪壳
母猪壳,即桂鱼,因其嘴翘肚大,像母猪似的,俗称它为母猪壳鱼。古镇的母猪壳多为渔民在濑溪河打捞的野生鱼,其肉质丰厚坚实,味道鲜美,富含蛋白质,肉刺少,清蒸味道最佳。
艾耙
艾粑是用野生艾叶经过熬煮后加入浸泡磨成粉的糯米中,再经过揉制形成叶绿色的米团,搓成大小适中的长形米团裹上粽叶放蒸笼上蒸熟便可食用。
手工麻园
麻圆是用糯米粉加白糖、猪油和水揉制成形,再经入锅油炸而成的。因其呈圆团形,表面又沾裹有芝麻,故名,古镇麻圆采用纯手工工艺制作而成。
黄凉粉
黄凉粉是荣昌的地域美食,荣昌黄凉粉切得像土豆丝一样细,却成条不烂,软而不断,味咸鲜,微辣带麻,姜、葱、蒜香味突出,成菜后色泽红亮,吃起来有粉质感。因其不放酱油、醋,碗中便没有水汁,用盐和豆粉做成的粘稠盐芡,将各种佐料都粘附在凉粉上。
铺盖面
铺盖面是重庆荣昌的一种汤面,因为面皮很宽大像铺盖,所以得名铺盖面。荣昌铺盖面碗底铺的是豌豆,汤是骨头汤,再舀几勺杂酱馅,撒少量葱花。
卤白鹅
荣昌卤鹅是一道传统的汉族名菜。荣昌卤鹅的特点是色泽金黄发亮、调料微辣、适口,姜葱味齐备。
油炸川子鱼
川子鱼为濑溪河野生小鱼,约为食指一般大小。将鱼肚清理干净,用盐、料酒、味精、花椒面、胡椒面码味之后过油酥炸,起锅后撒上辣椒面和葱花,既可当小吃,又是饭桌上的开胃菜。
灰水粽子
灰水粽子是采用植物烧灰,柴灰虑水所得的碱水将糯米浸泡透,使糯米染上淡淡的黄色,再用苇叶包成四角小粽,扎紧。古镇的灰水粽子多为原味,形状以三角棕和马蹄棕居多,拨开后沾上混有芝麻面的白糖食用更为入味。
猪油泡粑
猪油泡粑由大米、黄豆、生米饭掺白糖、鸡蛋、猪油组成,质疏而嫩,味甘而软绵,色泽白黄,松泡发亮,入口化渣。
羊肉汤
荣昌羊肉汤最早起源于解放前,羊肉具有温补作用是冬令时节滋补的佳品,荣昌羊肉汤被授予“重庆名特小吃”称号。
2013年,通过翻查历史资料发现“路孔”的称呼仅有200余年历史,而“万灵”的称呼远在路孔之前,有450多年的历史,其中的万灵寺名称可以追溯到东晋咸和元年(公元326年),曾与大足石刻、乐山大佛齐名。9月24日,为更好地还原古镇历史,经过反复论证,在全镇98%的居民支持下,经重庆市人民政府批准,“路孔”正式更名为“万灵”。
万灵古镇原名路孔镇,位于重庆市荣昌区城东,
距荣昌城区12公里,幅员面积24平方公里。
西南面临濑溪河,东北靠丘陵山峦,街市依山而建,素有“小山城”的美誉。
七夕灯会不要门票
,首届荣昌惠民文化旅游消费季在荣昌区万灵古镇开幕,第四届万灵古镇七夕河灯旅游文化节同时启动。
本届惠民文化旅游消费季主题为“文化之旅·品味荣昌”,旨在展示荣昌特色文化,打造旅游新典范宗旨,推进文化与旅游融合发展。
万灵古镇位于荣昌区东部,行政隶属重庆市荣昌区,东、北与大足区相连,南接峰高街道,西邻昌州街道和古昌镇,镇政府驻地距县城13.5公里,荣路公路贯穿整个镇。古镇依山而建,街道与建筑物沿濑溪河呈二级台地分布,形成“山、水、城”交相辉映的三维立体空间结构形态,以及追求“天人合一”的中国传统自然观和环境观
Copyright © 2024 茶色旅游网 滇ICP备2024020316号-2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