驾车路线:全程约38.6公里
起点:黄山北站
1.从起点向东南方向出发,行驶1.3公里,直行进入梅林大道
2.沿梅林大道行驶6.4公里,左转进入齐云大道
3.沿齐云大道行驶3.6公里,稍向右转进入齐云大道辅路
4.沿齐云大道辅路行驶1.1公里,稍向左转进入齐云大道
5.沿齐云大道行驶790米,直行进入北海路
6.沿北海路行驶2.9公里,直行进入北海路
7.沿北海路行驶140米,在第3个出口,朝徽州区方向,左前方转弯进入屯光大道
8.沿屯光大道行驶2.7公里,到达途经点
9.沿屯光大道行驶3.7公里,直行进入山深线
10.沿山深线行驶4.0公里,直行进入永佳大道
11.沿永佳大道行驶10.1公里,直行进入S215
12.沿S215行驶960米,左转进入百花路
13.沿百花路行驶880米,左转
14.行驶10米,到达终点
终点:歙县政府
驾车路线:全程约17.8公里
起点:黄山北站
1.从起点向东北方向出发,行驶240米,直行进入梅林大道
2.沿梅林大道行驶2.5公里,过坑桥,右转
3.行驶600米,左转
4.行驶770米,右转进入零四六村道
5.沿零四六村道行驶790米,左转进入二环路
6.沿二环路行驶1.1公里,右转进入徽州迎宾大道
7.沿徽州迎宾大道行驶1.5公里,过右侧的好又多饭店约140米后,直行进入徽州迎宾大道
8.沿徽州迎宾大道行驶140米,在第3个出口,稍向左转进入文峰路
9.沿文峰路行驶1.8公里,左转进入永佳大道
10.沿永佳大道行驶6.1公里,直行进入S215
11.沿S215行驶940米,直行进入黄山中路
12.沿黄山中路行驶860米,左后方转弯进入紫阳路
13.沿紫阳路行驶400米,到达终点
终点:歙县政府
歙县先坐车到市区,从市区坐车到西递或宏村。到西递55公里左右,到宏村65公里左右。
我们专门从事黄山自助旅游服务,可以提供接站,订房,设计行程,讲解登山线路,代订返回车票等服务。
黄山旅游信息请到我的空间查阅,或查阅我的个人资料。
驾车路线:全程约9.1公里起点:徽州古城1.从起点向西北方向出发,行驶20米,右转进入徽州路2.沿徽州路行驶1.3公里,右前方转弯进入黄山东路3.沿黄山东路行驶180米,过右侧的天都大厦约240米后,左后方转弯4.行驶930米,左转5.行驶440米,右转进入新安江大道6.沿新安江大道行驶3.1公里,右转7.行驶60米,左前方转弯8.行驶200米,左转9.行驶490米,右转10.行驶1.9公里,左转11.行驶40米,右转12.行驶170米,到达终点(在道路右侧)终点:歙县北站 高铁站
歙县古镇是中国历史文化名城之一,拥有丰富的自然和文化资源,以下是一些著名的景点:
歙县古城:拥有2200多年的历史,保存了大量的古建筑、历史遗迹和传统手工艺品。古城内有许多著名景点,如太白楼、渔梁坝、渔梁镇等。
新安江山水画廊:是新安江两岸的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相结合的旅游胜地,包括两岸青山绿树、徽派村落等。
棠樾牌坊群:是中国保存最完整的古代牌坊群之一,有七座牌坊按照“忠孝节义结孝忠”排列。
雄村:位于新安江畔,是一个具有数百年历史的古村落,以出产“竹子、茶叶、桂花”三宝而闻名。
石潭村:位于歙县南部的山村,拥有优美的自然风光和传统的徽派建筑,被誉为摄影爱好者的天堂。
鲍家花园:是一座典型的古徽派园林和徽派盆景相结合的中国私家园林精品。
此外,歙县还有许多其他景点,如西递、宏村、呈坎等,都是中国著名的古建筑和旅游胜地。
本数据来源于地图,最终结果以地图最新数据为准。
驾车路线:全程约23.5公里
起点:黄山市
1.从起点向东北方向出发,行驶40米,右转进入天都大道
2.沿天都大道行驶160米,过人行观光索桥,调头进入天都大道
3.沿天都大道行驶830米,直行进入天都大道
4.沿天都大道行驶50米,在第1个出口,朝芜湖/杭州方向,右转进入屯光大道
5.沿屯光大道行驶6.1公里,直行进入山深线
6.沿山深线行驶4.0公里,直行进入永佳大道
7.沿永佳大道行驶10.1公里,直行进入S215
8.沿S215行驶940米,直行进入黄山中路
9.沿黄山中路行驶860米,左后方转弯进入紫阳路
10.沿紫阳路行驶360米,到达终点(在道路右侧)
终点:歙县
歙县离黄山风景区有一百多里
歙县北站交通还是比较方便的,歙县 北高铁站到县城内有“高铁专线”大巴车,每人两元,专为高铁接站,一般等半小时左右就发车,其中有两路公交车,还有出租车等
驾车路线:全程约10.6公里
起点:歙县北站 高铁站
1.从起点向正东方向出发,行驶170米,左转
2.行驶40米,右转
3.行驶1.9公里,右转
4.行驶2.1公里,左后方转弯
5.行驶2.7公里,左前方转弯进入X007
6.沿X007行驶280米,直行进入城许大道
7.沿城许大道行驶1.4公里,左转进入黄山东路
8.沿黄山东路行驶790米,过杨之河大桥,右后方转弯
9.行驶410米,左转
10.行驶70米,右转进入徽州路
11.沿徽州路行驶630米,过右侧的祥龙百货约120米后,左转
12.行驶20米,到达终点(在道路左侧)
终点:徽州古城
歙县自秦建置,古称新安,为徽州府治,是徽州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在宋代就因其文化昌盛、人才辈出被誉为“东南邹鲁”“文化之邦”。安徽省名就是清初由安庆、徽州两府名中各取首字合成。
歙县地处新安江流域,北倚黄山,南临千岛湖,山川秀丽。历史文化的滋润,灵山秀水的哺育,使之英才辈出。古有程朱理学创始人二程和朱熹,新安画派发韧者渐江,武英殿大学士许国,马克思推崇的理财家王茂荫,活字印刷术发明者毕升,农民起义领袖方腊,“扬州八怪“之罗聘、汪士慎;近有经学大师吴承仕,人民教育家陶行知,国画大师黄宾虹,革命音乐家张曙,文艺理论家叶以群等,可谓群贤荟萃,群星闪烁。
歙县素称“程朱故地”,程氏晋代迁徽,始居歙南乡新安江畔之篁墩,朱熹亦言:“世居歙州歙县篁墩”。清代建“程朱三夫子祠”,皇上赐书匾额,竖有“程朱阙里”牌坊。
练江之畔,渔梁对岸,崇冈环抱,紫阳若珠宝镶嵌,一峰独秀。《西干山志》云:“每将晓日未出,紫气照耀,山光显灿,类赤城霞,故曰紫阳”。老子祠遗址旁,人道是,朱熹曾于此讲授理学,一时“生徒云集,坐不能容”。
朱熹父朱松,幼年在紫阳山村读书,因不附秦桧,复闲居于此,刻“紫阳书堂”印,欲建院立堂。朱熹多次归游紫阳,“留恋信宿,凄惶思慕”,省墓讲学,情之所系,遂号“紫阳”。宋淳祐五年,歙州守奏请朝廷,于问政山麓建书院祭祀,理宗“亲洒宸翰”,书“紫阳书院”赐之。明正德十四年,知府张芹依朱熹父子夙愿,于紫阳老子祠旁建紫阳书院,亦毁于兵燹。清曹文埴倡议于问政山复建,今尚存“古紫阳书院”石坊与“文公井”。
唐代佛、道盛行,儒学风光不再。程颢、程颐继圣学,创洛学,奠基理学。朱熹受教二程三代弟子李桐,以周敦颐、二程为基,融些许佛、道观念和哲学,构造精深之新儒学体系,形成释、道、儒三教并立局面。宋以后七百年间,因宗法体制利于统治教化,官方推崇理学,奉儒教正统,朱熹《四书集注》成科举文本与标准。以“程朱阙里”为荣之徽州,“十户之村,不废诵读”,“连科三殿撰,十里四翰林”,进士宋代六百二十名,明清两代远超他省,“东南邹鲁”“礼仪之邦”,声名显赫。
雄村濒临新安江畔,乃清代曹氏两尚书的故里。
乾隆六次南巡均由曹文埴承办。首席军机大臣曹振镛曾留守京都,为嘉庆皇帝处理政务,代君三月。“宰相朝朝有,代君三月无”,何其显赫。
村内,文昌阁飞檐画栋,八面玲珑,阁顶千斤纯锡铸就。文昌阁高出所有屋宇,寓文曲星高照,彰显曹氏乃以才入仕,先学后臣人家。
竹山书院为江南著名书院,亦是曹氏私塾学堂。院内数十株桂花树枝干遒劲,缀金溢香。按规矩,曹氏家族每中举人栽树一株。明清两代,雄村曹姓学子中举者达五十二人,其中状元一名。“同科五进士,一朝三学政”,科举奇迹,传为美谈。
桃花坝红云朵朵,间以雪白,游人不时簇拥树下,绽开笑靥。
曹氏后裔向以三座牌坊荣耀:四世一品坊、大中丞坊、崇报祠坊。史载,当年雄村“非园”声名遐迩,袁枚曾在园中观赏徽昆戏班,赞叹不已,于今仅存几棵古樟,婆娑树影,依稀可辨当年繁华一梦。
“二千年前孔仲尼,二千年后陶行知”。孔子设私塾,倡“有教无类”,开平民教育先河。惜其又云:“劳心者治人,劳力者治于人”。“五四运动”后,陶行知著生活教育理论,主张教学做合一,行知合一,尤重农村教育,领袖誉之“伟大的人民教育家”,“当今圣人”,亦为“万世师表”也。
陶行知生于歙县西乡黄潭源。大明正德五年,新安陶氏由绍兴会稽迁往徽歙之西,曰古溪,后移下黄潭源村。居此陶氏一世曾为州县官吏,终弃官归田,效法陶潜,于村东建一“五柳堂”。国运衰败,家族式微,山洪席卷,堂不复存。从家乡到万安,复回故里,少年行知辗转求学,艰辛备尝。古城岩下,水蓝桥边,眼放悲伤,然,仍怀无穷希望。
多年后,先生赴金陵、美国学成。考察欧美、亚非二十八国后,曾致徽州同乡公开信:“我们徽州,山水灵秀”,“可谓之世外桃源”,世上只有瑞士和他相类。他痛惜同有天时地利,却无瑞士人事,呼吁人民团结,“建万年不拔之基”。振兴教育,乃其中重要使命也。拳拳赤子之心,亦深深感染后辈。
潭渡,南小山列屏,滨丰乐河,北河水入村环流,村庄为渡船形,村头深潭,故名。
隋唐年间,黄氏迁居于此,衍为望族。清中晚期,黄宾虹从金华回歙应童子试,生活三十余年。故居“宾虹草堂”、“虹庐”及假山石刻“石芝”,均为先生所题。其后,宾虹辗转大江南北,亦多次返乡,研写诗文书画,致力经世济民。置身先生故居,犹见其深邃目光,飘拂胡须张扬坚忍意志也。
歙县辖13个镇、15个乡:徽城镇、深渡镇、北岸镇、富堨镇、郑村镇、桂林镇、许村镇、溪头镇、杞梓里镇、霞坑镇、岔口镇、街口镇、王村镇、坑口乡、雄村乡、上丰乡、昌溪乡、武阳乡、三阳乡、金川乡、小川乡、新溪口乡、璜田乡、长陔乡、森村乡、绍濂乡、石门乡、狮石乡。
Copyright © 2024 茶色旅游网 滇ICP备2024020316号-2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