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旅游攻略

西盟佤族历史?

时间:2025-02-17 09:29|来源:未知|作者:茶色旅游网|点击:0次

一、西盟佤族历史?

清光绪十八年(1892年),钦加盐运使衔署镇边直隶抚彝府即补正堂王右下山照封李通明为“西盟土目”,西盟一名始见。西盟一名历来含义有三种说法。一说,西盟为拉祜族语,“西”为金子,“盟”为地方,即产金子的地方。

二说,西盟即立盟誓约得名。清同治年间拉祜族首领三佛祖从澜沧移佛教,护教上清政府统治较薄弱地方西盟,借佛教掩护,以神灵化身出现,于佛殿山盖佛房、建白塔,并从怒江、丽江、临沧、澜沧和缅甸的勐班柯、勐兴威请来拉祜族、傈僳等若干部落几千户,由三佛祖召集本地和外来的大小头领于佛房烧香磕头,求神拜佛,歃血盟誓,确立了三佛祖为首领的氏族部落领主政教合一的政权,从而统治西盟。三佛祖二世李通明继位,仍利用佛房立盟誓约,并以武力向外扩地,同时举行一年一度烟会,对外扩大影响,巩固其统治,势力渐大,故名西盟。

三说,西盟是传教的地方,西盟一名的由佛教经典中“须弥”术语之转音,“须弥”曾经写为“西明”,后写为“西盟”。以上三种说法,多倾向于第一种说法。

二、西盟佤族由来传说?

据说,西盟佤族是最早世居于阿佤山中心区的民族,佤族的起源流传着“司岗里”的传说。

佤语“司岗”是石洞,“里”是出来,意为人是从石洞里出来的。此洞在缅甸岩城区巴格岱附近,西盟佤族把它视为人类祖先的发祥地,至今,佤族把它视为“圣地”。

“司岗里”是佤族民间流传最为广泛的人类起源传说。传说,远古的时候发大洪水,人类就躲进崖洞里,并把崖洞封了起来,洪水过后,人就在崖洞里出不来。

一天,小米雀从洞旁飞过,听见崖洞里有人的声音,小米雀高兴地飞遍大地,把崖洞里有人的消息告诉所有的动物和植物。动物和植物们听说人要从崖洞中出来,怕受人的伤害,大家都很紧张,后来又感到地上没有人,生活不热闹,应该跟人交朋友,共同生活。其中有大树说:“你们要人出来,我不同意。如果人出来,我就倒下去把他们都压死。”蜘蛛听了很生气,蜘蛛对大树说:“你连我吐出的一根丝都压不断,还妄想压死人,不信就试试。”试的结果,大树倒下来,真的压不断蜘蛛丝,只好同意人出来。还有老虎不同意人出来,但是它不吭气,而是悄悄谋划着怎样把从洞里出来的人咬死。人要从崖洞里出来,但洞口封闭着,人出不来,天上的飞禽,地上的走兽都来帮忙,要把洞口打开。各种动物用尽了办法,使尽了力气,还是打不开洞口,只好去请教最大的神灵莫伟。莫伟叫小米雀带着苍蝇到洞口凿崖洞,一边凿一边向苍蝇吐唾沫,崖洞就被凿开了,人便从洞里出来了。可是,本来不同意人出来的老虎,守在洞口,人出来一个,就被老虎咬死一个。老鼠看见老虎咬人,为了救人,它跳到老虎尾巴上紧紧咬住不放,老虎转回头顾自己的尾巴,人们就乘机涌了出来,老虎看出来的人越来越多,胆虚了,急忙甩掉老鼠,逃入森林里。从崖洞里第一个出来的是佤族,排为老大,后面有拉祜族、傣族、汉族等各种民族。故此,就有了佤族是从司岗里岩洞出来的传说。

佤族的创世纪神话:在人类远古的洪荒时期,只剩下一个佤族女人漂泊到司岗里的高峰上幸存下来。这个女人受精于日月,生下一男一女。一天,阿妈正坐在岩石上采用天上的彩云织布,突然一头牛跑来报信,说她的儿女双双掉进海里去了。那时候司岗里群山的周围是苍茫的大海。阿妈焦急万分,就请牛去救。牛会浮水,下到海里把兄妹俩托在脖子上送到了岸边。

三、西盟佤族是哪里的?

西盟佤族自治县是云南省佤族聚居边境县,普洱市辖县,位于云南省西南部、普洱市西部,地处中缅边境,东、东北、东南环接澜沧县,南与孟连县接壤,西、西北与缅甸毗邻,截至2021年,总面积1258.9524平方千米,全县有5镇2乡,36个村民委员会,3个社区居民委员会,256个自然村,371个村民小组。2021年,全县实现生产总值302720万元。截至2019年,县内植被资源复杂多样;水资源主要以江河水、湖泊水为主;矿资源主要有锡矿、银铅锌矿、锰矿等。全县属中高山峡谷地带,属亚热带海洋性季风气候。

四、西盟佤族是什么部落?

中缅边境的西盟县城,佤族特色建筑充满民族风情。但这座边陲小城更让人好奇的,却是一句随处可见的标语——“人类童年·西盟佤部落”。

“在新中国成立之初,佤族还处于原始社会末期,就像人类的童年阶段。”云南省普洱市西盟佤族自治县委书记杨宇解释。

昔日刀耕火种、茹毛饮血,如今脱贫摘帽、奔向小康。在祖国怀抱里,佤族实现了从“人类童年”迈向现代文明的成长奇迹。

六代房终圆千年安居梦

能住进一幢不透风漏雨、亮堂堂的房子,是西盟县勐卡镇班哲村44岁佤族村民岩东小时候最大的梦想。2015年,他梦想成真。在易地扶贫搬迁项目补助下,他盖起了一幢200多平方米的二层小楼,一家三代搬进了新房。

“小时候,整个寨子都是茅草房。”岩东回忆,茅草房不仅透风漏雨,更糟心的是,每隔四五年,茅草就会腐烂,必须重新翻盖。

茅草房最怕火灾。他清晰地记得,1982年3月的一个下午,因为电线漏电,全村几十座茅草房被烧成灰烬,父亲把他抱到田里才逃过一劫。那天,整个寨子哭声一片,村民家里的粮食、衣服都烧光了,所幸没人伤亡。

佤族属于云南“直过民族”,主要聚居在云南西盟、沧源等地,生产方式落后,社会发育程度低。千百年来,一代代佤族人都难以摆脱贫困的命运。

五、西盟佤族自治县特产?

您好,西盟佤族自治县的特产有:

1. 西盟烤猪:西盟烤猪是当地的特色美食,选用当地优质猪肉经过特殊处理后烤制而成,口感鲜美,香味扑鼻。

2. 西盟茶叶:西盟茶叶以其鲜香、清爽、滑润的口感而闻名,是当地的特色农产品,深受广大消费者的喜爱。

3. 西盟蜜蜂蜜:西盟蜜蜂蜜是当地的优质农产品,选用西盟特有的野花为蜜源,口感醇香、甜度适中,具有很高的营养价值。

4. 西盟野生菌:西盟地处山区,气候湿润,土壤肥沃,是野生菌的宝地。当地野生菌品种繁多,种类丰富,深受市场欢迎。

5. 西盟核桃:西盟核桃是当地的特色农产品,选用优质核桃经过特殊加工而成,口感酥脆,营养丰富,深受消费者喜爱。

六、西盟佤族自治县属哪个地区?

西盟佤族自治县所属云南省佤族聚居边境县

西盟佤族自治县隶属于云南省普洱市,位于云南省西南部,思茅市西部的阿佤山区,地跨东经99°18′至99°43′,北纬22°25′至22°57′之间,其东、东北、东南部与澜沧拉祜族自治县接壤,南部与孟连傣族拉祜族佤族自治县相接,西、西北部与缅甸联邦共和国山水相依,国境线长达89.33公里,县城驻地距省会昆明864公里,距思茅293公里,境内东西横距40公里,南北纵距60公里,总面积1353.57平方公里。[35]辖5个镇、2个乡,县人民政府驻勐梭镇勐卡路1号。[1][2]根据第七次人口普查数据,截至2020年11月1日零时,西盟佤族自治县常住人口为87291人。

西盟佤族自治县粮食作物以水稻、旱稻、玉米为主,主要经济作物有茶叶、咖啡、甘蔗、米荞等;工业形成了水力发电、采矿冶炼、建筑材料和农副产品加工为主的产业体系;旅游景区有勐梭龙潭、木依吉神谷等。

2018年9月25日,获得商务部“2018年电子商务进农村综合示范县”荣誉称号 ,2019年4月30日,云南省人民政府决定西盟佤族自治县退出贫困县序列。2019年全国脱贫攻坚奖获奖名单公布,西盟佤族自治县获组织创新奖。

2020年,西盟佤族自治县实现生产总值260250万元,同比增长6.1%,增速全市第一。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51201万元,同比增长6.1%;第二产业增加值47206万元,同比增长10.4%;第三产业增加值161843万元,同比增长4.8%。三次产业比重19.7:18.1:62.6。分别拉动经济增长1、2.1、3个百分点。

七、西盟佤族自治县好玩吗?

西盟佤族自治县隶属于云南省普洱市,位于云南省西南部,思茅市西部的阿佤山区,与澜沧县和孟连县相接,西、西北部与缅甸联邦共和国山水相依。旅游景区有勐梭龙潭、木依吉神谷等,风景不错,具有佤族特色的美食和建筑,和澜沧和孟连相接,可以实现边三县旅游。

八、西盟佤族自治县有几个口岸?

西盟佤族自治县目前还没有口岸,2022年4月20日大黑山边境通道口岸开工建设,完工后西盟佤族自治县将有一个口岸。

九、西盟旅游景点?

木依吉神谷景区

木依吉神谷景区主要景观有“榕树”、“木依吉神像”、“岩画”、“人头桩”、五“神潭”等。位于西盟县城城南、勐梭龙潭附近的密林中。距县城约五公里。

木依吉神谷景区

里坎瀑布

里坎是傣语的发音,意为猴子经常玩耍的地方。里坎瀑布景区内有雄伟壮观的里坎瀑布、惊险刺激的佤族藤索桥和极具药用价值的砂仁林。位于西盟县东北,勐梭镇里坎寨子附近,距县城约5公里。

勐梭龙潭

勐梭龙潭为天然淡水湖泊,湖面海拔1170米,近似蘑菇状,面积580亩,蓄水量500万立方米,最深37米,平均深度11.5米,年平均水温23度。

勐梭龙潭

佤山榕树王

佤山榕树王位于澜沧县至西盟县公路-募西线K48公里处,距新县城约12公里。榕树高约60余米、树冠直径长约100米、下垂气生根20多棵,宽幅达50多米,形成别具特色的独树成林景观。

十、腾冲到翁丁佤族山寨多少公里?

驾车里程475公里,需要9个多小时。

翁丁佤寨,有着近400年的建寨历史,位于云南省临沧市沧源佤族自治县,原始佤族民居建筑风格、原始佤族风土人情……被称为了“中国最后一个原始部落”。

Copyright © 2024 茶色旅游网 滇ICP备2024020316号-2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