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族地区的小吃有凉鸡米线、烧饵块、乳扇等
民居的特点是有照壁、彩绘,青瓦白墙,木雕门窗等。
建筑格局一般为四合院式的,(三坊一照壁)
白族,主要聚居在云南省大理白族自治州,其余分布于云南各地、贵州省毕节地区及四川凉山州。有百分之九十以上的人口从事农业生产,善种水稻。
平坝地区的白族多以大米、小麦为主食;山区的白族则多以玉米、洋芋、荞麦为主食。主食都以蒸制为主。
因鲜菜常年不断,白族人每餐都喜食鲜菜和各种腌菜。白族妇女大都善作腌菜,腌菜的种类很多,除腌制鲜菜外,还做豆瓣酱、豆豉、面酱;剑川、鹤庆的白族常采撷洱海的海菜花,加工烹制成各种风味菜。
肉食以猪肉为主,除用鲜猪肉做各种炒菜外,还喜腌制年猪,加工成火腿、腊肠、香肠、猪肝、吹肝、饭肠等精美风味食品。冬天,白族都喜欢大锅牛肉汤,食用时要加蔓菁、萝卜、葱等佐料一起食用。临河而居的白族,擅长水鲜烹调。
白族大都喜饮酒,由于所用的原料和方法不同,酒的种类很多,制酒时常用40多种草药制成酒曲,制成各种白酒,其中以窑酒和干酒为传统佳酿。另外还有一种糯米甜酒,是专为妇女和孕妇制作的,据说有滋补和催奶的作用。
饮茶是白族人的另一嗜好,白族很注重每天清晨和中午两次茶。晨茶称“早茶”或“清醒茶”,一起床就喝茶,成年人都喝;午茶又叫“休息茶”或“解渴茶”,内放米花和奶,括小孩也要喝一杯。
白族的风味菜肴很多。生皮是为白族逢年过节必备的菜肴之一,是用多种辛麻辣拌成的冷荤菜。毛驴汤锅,是用毛驴肉烧制而成。柳蒸猪头也是白族传统名菜之一,是用猪头放在柳条架上入锅蒸制而成的。大面糕是白族中秋节特制的糕饼,用发酵面团加佐料蒸制而成。
白族男女都崇尚白色,以白色为尊贵。大理地区的男子多穿白色对襟衣,外套黑领褂,或数件皮质、绸缎领褂,俗称“三滴水”,腰系皮带或绣花兜肚,下着蓝色或黑色长裤。在云南洱源县西山区,每个成年后的白族男子都身挎一个小巧玲珑的绣花荷包,荷包上绣着“双雀登枝”、“鸳鸯戏水”等字样。绣荷包是爱情的象征,它是白族姑娘聪明智慧的结晶。
女子服饰则各地不一,大理地区多穿白上衣,红坎肩,或浅色蓝上衣,外套黑丝绒领褂,腰系绣花短围腰,下着蓝色宽裤,足穿绣花“百节鞋”。未婚妇女梳独辫子盘于头顶,并以鲜艳的红头绳绕在白色的头巾上,红白相衬,相得益彰。腰系绣花短围腰,更显得色彩鲜明,美观大方。已婚妇女改为挽髻。洱海东岸妇女则梳“凤点头”的发式,用丝网罩住,或绾以簪子,均用绣花巾或黑布包头。白族妇女有佩带耳环、手镯的习俗。居住在大理洱源县的白族妇女喜欢的一种头饰叫“登机”,它是姑娘心灵手巧的标志。
白族的传统节日很多,已有上千年历史的“三月街”是白族一年一度最盛大的节日,现被定名为“三月街民族节”。另外还有“火把节”(又称星回节)等民族节日。
白族是在建筑史上做出过重要贡献的民族,历史上他们不仅建造过大理崇圣寺三塔、弘圣寺一塔、下关佛图塔,昆明东寺塔、西寺塔、拓东路经幢等伟大建筑,也建立过太和城、羊苴咩城、大厘城、龙首关、龙尾关、拓东城(今昆明市)等著名城市。南诏后期还建造了令人叹为观止的五华楼。白族高超的建筑才能也充分体现在民居建筑上。
白族人民十分讲究生活质量,不管在哪里,他们都要努力为自己营造一二个舒适自足的居住环境,因而肯把聪明才智、精力和钱财用在民居建筑上。他们创造了各式各样的民居,诸如一坊双漏廓、三坊一照壁、四合五天井、六合同春等。
白族民居建筑是由传统的汉族民居建筑经过漫长的发展和筛选逐步演变而来的。在这个漫长的发展过程中,由于深深受到白族传统文化以及当地自然条件、环境等多方面的影响,逐步陶冶形成了白族民居建筑浓厚的民族风格和地方特色。
所有民居建筑的规模、质量总是受经济条件的直接影响,概括起来,可分为一般中小型民居与大型民居。中小型民居规模较小、装修简单,是一般劳动人民的住房,常以满足生活、生产需要为主。大型民居规模大,装修丰富,一般是仕宦、地富、商贾住宅。白族民居当然也毫不例外地体现了这一特点。
白族民居院落布局为封闭式,房屋建于基地周围,院落位于其中。一般民居院落是晾晒农作物之地,大型民居的院落的种植花木,美化环境的场所。正房朝东,绝大多数是坐西向东,是院落布局的一个突出特点。除在热闹市区的主要街道边外,这种做法一般不受街向限制。取正房向东,因而往往将山墙或后墙对着街道。
白族民居平面组合较为规整,即使在不规则地形上,也力求内院规整。大型民居平面形式主要有:三合院,称“三房一照壁”;四合院称“四合五天井”;纵、横向拼联的三合院或四合院称重院。中小型民居亦有“三房一照壁”的三合院,较多的是:一字形的称独坊房;曲尺行的称两向两坊;二字形的称一向两坊。其中“三房一照壁”因有其独特风格而成为白族主要的传统民居布局形式。
“三房一照壁” 是白族人民喜爱的传统民居布局形式,数量较多,成了白族民居布局的主要形式。所谓三坊一照壁,就是由三幢三开间两层房屋和一堵照壁围成的院落。中间为正房,两侧为耳房,正房正面是照壁,三坊与照壁之间是宽敞的院子。有的受地形所限,不能建成完整的“三坊一照壁”时,也要争取建成内院整齐,使成与之大体相仿的格局。其典型布局是由“三坊”房屋(分别为正房、厢房)及照壁围城院落,庭院中种植花木。
三坊房屋,即三开间两层。其位置及使用虽有主房,厢房之别,但其开间进深,在大理一带,几乎相等,而在剑川一带,厢房稍小。三坊的地层,都为居屋,楼层都为储存杂用,似乎储存面积过于宽大。
照壁是这类住宅的特点之一,均为三叠水形式。它作为白族民居建筑中一个极为重要的建筑形象,它的作用,除了用来反射阳光以增加院心及正房的光线外,主要是起到分割建筑空间并增强和丰富整体空间层次的效果。在“三坊一照壁”的平面布局形式中,照壁所在的位置,如果无所谓照壁那无非就是一堵平直的围墙。但在围墙上突起一照壁,其效果就大相径庭了(虽然围墙也起到分割建筑空间的作用)。照壁虽出之围墙,但他的脊线要比围墙脊线高,加上两面均做有突出而分明的边框线,使之赫然成为一个完整独立的部分。他的瓦面为庑殿式,四角出檐很深,向上翘起,形成如鸟翼伸展的檐角以及檐口各部分柔和优美的曲线。照壁的比例匀称,长高比在1.4—1.7之间,接近黄金分割系数,具有比较良好的视觉形象。这样,作为主要的、具有比较良好的视觉形象,它本身就已经具有轻快挺拔,十分完美的空间形式了。
和它对应的主要空间——院子,在它的衬托辉映下,主体性更加突出,给人的感觉也更加开敞大方。院子主要是满足交通、采光、日照、通风及晾晒粮食等需要,又是美化居住环境的地方。在经济较富裕的住宅里,常在庭院中的照壁前修建条式花台,种植花木。台前及两端,再放可移动的石礅,上面摆放盆栽花木,或盆景假山。
门楼,是院落建筑群组的第一建筑形象,也是一个整体建筑空间的入口,它的地位是十分重要的。在旧社会,门楼的规模代表着住户的门第,显示住户的社会地位。白族民居建筑中的门楼,经历几代白族匠人的精心创作,成了白族民居建筑中最精致、最有代表性的建筑形象。这里的门楼大体可分为有厦门楼和无厦大门两大类。有厦门楼又称“三滴水”,其历史悠久,手法成熟,格式固定。一般是三间牌楼形制,其中分“出角”和“平头”两种。“出角”指有尖长的翼角翘起,檐下有斗拱装饰,有的极为精致华贵,过于限用于仕宦人家宅第,后亦为富豪宅第采用。“平头”有厦门楼装饰较简,农村一般民居大门多采用。
无厦大门也称“一滴水”,即普通的坡屋面式,属于近期建筑,形式无格律,手法也多变异,说明正处于尚未成熟阶段。
无疑,门楼和照壁是白族民居建筑中最有特色的建筑形象。它们的功能虽不及主房和厢房那么实在,但它们仍被当作主要建筑来看待,甚至作为建筑水平的标志。
“四合五天井”,也是白族民居的典型平面布局之一,由四“坊”房屋组成,与通常所见的四合院不同处是除有当中一个大院外,四角还各有一个小院,亦叫漏角天井,大小共五个院子,故称“四合五天井”。各坊房屋,一般都为三间两层。漏角天井中都有耳房,其一的地层为厨房。大理一带院落中漏角较为宽大,可建两间两层耳房;剑川一带则较为狭小,建一间两层耳房。
住宅规模大时,常以“三坊一照壁”或“四合五天井”形式为单元,根据不同的朝向和地形,作纵向或横向拼接,组成重院。既反映其豪华气派,又适应封建家庭几世同堂、大家族聚居的习惯。
除门楼和照壁外,在白族民居建筑中,还有“马头墙”、“麻雀台”等一些小巧精致的建筑小品,它们以其适中的体量,和谐的形体使得白族民居建筑形象更加丰富,层次更加活跃。
白族民居的装饰与他们对服饰、舞蹈、歌唱等其它艺术的热爱有着不可分割的联系,“大理人民对艺术既有甚深之嗜好,故其寺、塔、庵、观,以及私人住宅,皆有种种之装饰壁画及彩画,或为图案,或为风景,或为人物,或为花鸟,或为宗教故事……”可见,白族民居的装饰是大有来历的。近年来新建民居,虽不像旧民居那样华丽,但在民居习用装饰部位,如格子门、梁房、柱础、外墙檐下、山墙大门、照壁等处,都有简朴大方的装饰,继承了民居建筑艺术的传统。
喜洲是滇西、大理一带的著名乡镇,位于大理古城北16公里,是目前大理州内白族民居保存得最多也是最完整的地方,这里的民居代表了大理市白族民居的风格。想要最全面地了解白族民居三房一照壁、四合五天井的精神,这里是最好的去处。
喜洲以四方街为中心,有7条街向四面辐射,青石铺地的道路,临街作坊商号多为两层木结构建筑,是现今大理州保存得最为完好的最有特色的白族民居建筑群。其中严、董、杨、赵家统称四大家族,又各有千秋。位于古镇中心的严宅是清末至上世纪初叶滇西著名商号“永昌祥”老板严氏的宅院。严宅为“一进四院”格局,又称之为“六合同春”,前边两院为“三坊一照壁”式样,即南北西三面是楼房,东面是一堵白族建筑特有的照壁。后边两院中,前院为“四合五天井”,后院为“小四合院”,为典型的传统白族民居。董宅是民国时期喜洲传奇人物、“锡庆祥”老板董澄农的宅院,坐落于古镇东北部。董宅结合了更多的中原建筑中风格,将“三房一照壁”与“四合五天井”用中间的回廊加以过渡,让前后院落可以自由来往,形成“走马转角楼”样式。而更有一幢完全西式风格的别墅建筑在主体建筑的西例,自成一体。最值得看的是董家大院里珍藏着的天然大理石珍品。
Copyright © 2024 茶色旅游网 滇ICP备2024020316号-2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