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于满族历史悠长,分布很广,因此各地的婚俗差别较大。 如沈阳一般满族婚娶旧俗,子女成年,男女方父母首先要给儿女 对照八字,如若合婚,双方父母才能由媒人带领相看,也口H。相 亲,俗称看门户。如双方相看中意才能定婚。
定婚,男方家要以头环首饰等为定礼,送至女家,称放定, 又称过小礼。这一天,女方姑娘要盛装出见男方家长,装烟、倒 茶敬给男方尊长,男家给以装烟、倒茶钱若干,亦称斟盅。
娶亲:由男方选二个结婚日子,由媒人送给女方,叫送喜日 子。男方在结婚前几天,择吉昏将聘礼(老酒一瓶30斤、猪一 口;或成衣4件,皮、棉、夹、单)送至女家,叫过大礼,俗称《下大茶。纳聘日,男方家长借儿子至女方家,拜见岳父母,称之磕 头,女方家长赏以钱、针绣等物。女家将聘礼陈列到案桌上,两 家亲翁跪在案下酌酒,互相交递酒杯祭撒地上,称为换盅,接 着是开剪,将男方送的彩布与女方做衣服;同时,女改辫发而 盘譬,称为练习。
娶亲时,一般男方要操办三天。第一天叫响栅。这一天婆 婆、婶婆去请老亲少友。头一天动鼓乐、搭灶、劈柴。第二天叫 晾轿。迎娶前一天,男方乘轿或车至女方家迎接嫁妆和新娘。 女方送嫁妆和新娘上车,新娘要离家到男方借好的寓所住宿,俗 称打下处。女方只把嫁妆送到男家,列于门前案桌上,俗称过 箱柜。男方设迎风酒接迎女方送嫁妆人,俗称下马杯。
结婚吉日,太阳末出,男家就列队迎亲,去时人是单数,回来则是双数。清晨,女家用彩车送亲,新娘哥哥护送,路遇井、庙、墓 则用红毡遮住彩车,意为避煞神。男方迎亲的彩车与女方送亲 的彩车申途相遇,两车外辕相错,新娘由哥哥抱到迎亲车上,称 为插车。迎接新娘到男家,新娘下轿后,新郎手执马鞭对空猛 抽三鞭,或用无头箭向新娘方向射三箭,意为逐黑煞神。新娘头 蒙红盖头,脚踩红毡走到天地桌前,新郎新娘在鼓乐声中向北三 叩头,即拜天地,俗称拜北斗,对拜,众亲友贺喜。礼后新娘 要跨过马鞍先进房有侧架设的青布帐栅静坐,俗称坐帐,亦叫 坐福。新娘身着大红袍(俗称打草衣裳,。入帐,一小女孩手 拿两面铜镜对新娘照一下,然后把铜镜搭在新娘身上,前胸、后 背各悬一面。接着,另一女孩递过两只锡壶(里盛钱米,新娘抱 在怀申(也有夹在腋窝,,叫抱宝瓶,亦称抱宝媒壶。中午,还 要行阿察布密礼,就是在院内神桌前,新郎单膝跪神桌前,手 擎托碟,用满语念阿察布密歌,俗称念哈力巴经。阿察布密 是合婚之意,歌词大意是夫妻幸福,长命百岁,白头到老,共享富 贵。宴毕,新娘家人辞归,新郎仍在门前为每人敬酒三大杯,为娘 家人送行。
其后,新娘才能移入新房内。傍晚新郎入新房用秤杆揭去新 娘盖头,新娘打扮完毕,与新郎、娶亲婆、送亲婆围方桌而坐。新 郎新娘饮交杯酒。闹洞房时,要唱喜歌拉空齐,多即兴编词,均 为祝福之意。婚后次日,同拜祖先、父母姑舅各尊长亲属,谓之 分大小。另有七日回门、住对月(婚后一个月回娘家住一 个月,之俗
该答案来自南北游旅行网官方网站
满族民俗馆当地小吃: 血肠氽白肉--传说白肉血肠最早是满族人祭祖还愿时,献于诸神的。现已成为满族人雅俗共赏的特殊风味名菜其菜做法:先选出新鲜的猪血和肠。 满族民俗馆住宿: 伊通县内酒店林立,很多酒店是不错的选择,另有经济实惠的各种旅馆和招待所,供游客选择。 满族民俗馆交通: 吉林省中南部伊通满族自治县,在四平,吉林,长春都有到此地的班车,交通十分方便。 满族民俗馆当地特产: 鹿茸--是一种名贵药材,多取雄性梅花鹿未骨化的嫩角。四平的地理条件很适合梅花鹿的生长和繁殖,这里的鹿茸数量多、质量好。鹿茸具有强筋壮骨、补肾壮阳,生精益血,促进胃肠蠕动及分泌等功能。以鹿茸为原料制成的丸、散、膏、丹药剂已达数十种。鹿茸血、鹿血、鹿胎、鹿鞭等也是这里出产的珍贵药材。
满族由于生活环境的不同以及与汉族频繁交流,饮食习惯一方面与汉族有相似之处,如吃大米、小米、面食等等。另一方面仍有自己的特点,如喜吃甜食、过节时吃“艾吉格饽”(即饺子)等。还保留了饽饽、酸汤子、萨其玛、火锅等有民族特色的食品。
饽饽是满语,是由黏米做成的,有豆面饽饽、苏叶饽饽、黏糕饽饽等。根据不同的季节制作不同的饽饽,一般春天做豆面饽饽,夏日做苏叶饽饽,秋冬做黏糕饽饽。豆面饽饽是用大黄米、小黄米磨成细面,再加进豆面蒸制而成。这种饽饽颜色呈金黄,有黏性,味香可口。苏叶饽饽是用黏高梁面和小豆的豆泥混合拌匀,外用苏叶包起来蒸熟的。这种饽饽有一种苏叶的特殊香味,别具风味。黏糕饽饽是用大黄米和小黄米浸泡之后磨成面,在黄米面中间包上一些豆泥蒸熟后制成的。这种饽饽用油煎着吃,或沾着糖吃,既香又甜。
酸汤子是满族的一种普通食品。它是用玉米面经过发酵后做成的。它的制作方法一般是和好面后,先将水烧开,然后在手上扎一个包米叶,把面团放在手心,两手一合,向外一挤,从小手指缝挤出一条条筷子粗细的扁形面条。放上各种调料和白菜等食用。
萨其玛是满族传统风味糕点。“萨其玛”是满语,汉语叫金丝糕、蛋条糕。它用精粉、鸡蛋、糖、芝麻、瓜子仁、青红丝等做成。它的做法是将鸡蛋去壳后加适量的水,搅打起泡后倒入和好的面中,揉成面团,然后擀成薄片、切成细条,用油炸成黄白色捞出,再将糖和水放进锅内烧开,制成糖稀,再将炸好的细面条用糖稀拌匀,倒进铺以芝麻、瓜子仁、青红丝的一只木框内压平,用刀切成方块制成。这种食品色、香、味、形俱佳。
满族人还喜欢吃火锅。火锅这种吃法在满族先民中已有上千年的历史。在古时,女真人在狩猎时,常用篝火烧陶壶来煮食物吃,塞外天寒,往往边烧边吃,这是火锅的雏形。后来随着金属器皿的广泛使用,使火锅正式诞生。随着时代的进步,这种吃法进一步发展,内容也大大丰富起来。在满族历史上出现过雀火锅、天上锅(飞禽锅)、地上锅(走兽锅)、水中锅(鲜鱼锅)、渍菜白肉火锅等。火锅在全国流行以后,各地居民把本地佳肴食俗融进了火锅,出现了许多新品种,风味各异,使火锅食品呈现出百花纷呈的局面。
清代另一个非常著名的菜肴是满汉全席,又名“满汉燕翅烤全席”。满汉全席产生于清代官府,因而菜肴繁多精美,场面豪华,礼仪讲究,其中满族肴馐起着主导作用。在满汉全席中,熊掌、飞龙、猴头、人参、鹿尾等满族故土的特产是席上的珍肴,其做法是满族传统的烧、烤、煮、蒸。在满汉全席中,火锅类和砂锅类菜肴也占突出地位,这类菜肴都和满族风味有关。
满族人一日三餐,习惯早晚吃干饭或稀饭,中午吃用黄米或高粱做成的饼、糕、馒头、饽饽、水团子之类,做干饭也多用小米、高粱、玉米。满族人习惯养猪,每年春节杀的年猪,把一部分肉腌在坛子里,以备一年的食用。其余的用来改善生活,款待来客。最习惯的吃法是白肉血肠,猪肉炖酸菜粉条。逢节庆日,都吃饺子,阴历除夕年饭必吃手扒肉。
满族先民时期主要从事渔猎业,居无定所,食不定时,有时一家人举行宴会,大家都无拘无束,载歌载舞。进入辽沈地区以后,从事农耕生活,传统的聚餐已不多见,但满族人好客的习俗经久不衰。一般的客人或老人从外边进来,年轻的媳妇马上出来施礼迎接,到屋后,先敬烟,后倒茶。满族人以烟待客,是因为吸烟是其民族的嗜好,不仅成年男女吸烟,十七八岁的姑娘也吸烟,故民谚东北三大怪,其中有一条是十七八岁的姑娘叼着大烟袋之说。以前客人来进餐,由族中长辈来陪同,晚辈人不同席,年轻媳妇在旁伺候。平时,家中人就餐,上辈人不动筷,晚辈人绝不动筷。满族人有红白喜事时,设肉食宴,无论认识与否,都可以参加,吃的越多,主人越高兴。至今满族人仍有杀猪时,把亲友、邻里请来吃白片肉、血肠的习惯。
Copyright © 2024 茶色旅游网 滇ICP备2024020316号-2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