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上联:甘泉感恩林翠户更富;下联:缪文绣金家兴门添秀。
2、上联:甘露恩赐门庭富;下联:缪书织金家更秀。
3、上联:春华秋实此处饶有农家乐趣;下联:水抱山环其中别具园林风光。
4、上联:春临福宅地;下联:福载善人家。
5、上联:东风开画栋;下联:旭日映华堂。
6、上联:迁新居财源似长洪川流不息;下联:临福地声名如冬梅傲雪飘香。
7、上联:轻风来谢万家灯红贺乔迁;下联:人丁荣旺主客同喜兆运隆 。
1. 我和家人都喜欢喝茶,所以,蒙顶山——世界茶文明的发祥地,不能不去。2005年,我第一次踏上了蒙顶山;2013年,第二次来到这里;而再次来到蒙顶山,又是五年之后。
2. 记得那次明前茶采摘季节的访问,山下浓郁的乡土气息让人心动,而茶山青翠欲滴,完善的青青的山,满眼都是种茶的农舍。那时,山道上的民工们背着货物和建筑材料,辛勤劳作。蒙顶山生机勃勃,真有“病树前头万木春”的景象。
3. 蒙顶山不仅是世界茶文明的发祥地,也是世界茶文化的发源地。得益于海拔高度、土壤和气候的优越条件,早在西汉时期,茶祖吴理真就开始在蒙顶山驯化种植野生茶树,开启了人工种茶的历史。
4. 如今,上山的道路修得很好,我们已经忘记了以前艰辛的登山情形。但是,那个大茶壶依然高调地立在山头。60岁以上的游客可以享受门票半价30元的优惠;上山缆车票价15元。我们本想像上次那样徒步登山,但考虑到安全,还是选择了缆车。从缆车上可以看到,山坡上满满地种植着茶树,虽然8月已过采摘季节,但依然能看到一些茶农在园中劳作。
5. 记得上次来蒙顶山时,正当明前茶采摘时节,茶农们忙碌不已。虽然腿脚不便,我们还是选择乘缆车上山,然后步行下山。记录的顺序还是按照步行上山的线路:
6. 在民间,蒙顶山茶历来被看作祛病去疾的神物,因此,历史悠久的蒙顶茶被称为仙茶,蒙顶山被誉为仙茶故乡。记得上次去农家乐,他们还提供了体验采茶的项目。
7. 好像是在一个周末,我们驱车两小时,来到了雅安名山蒙顶山。也是在电视上听说了可以体验采茶,且多年没有来过了,趁天气不错,一家人兴致勃勃地前来。
8. 青青的山,到处都是种茶的。在随便一个农家里吃饭,都可以免费到茶园里采茶,农家还可以帮你晾晒制作。
9. 算是个体验吧,我把采摘的嫩茶叶尖凉晒了一下,再在锅里用手不断翻弄着烘干(看过蒙顶山的茶农和杭州西湖的做茶师傅们制作过茶),用70度的开水一冲泡,喝上一口,还不错呢。虽然不是“扬子江中水”,但真是“蒙顶山上茶”啊。这是后话。
10. 上山的路(此时我们正“轻松”地下山,其实下山真地也很不易,脚软得……)很陡,且石阶不整。前一次确实是这样上山的。
11. 沿山有神庙。不过这些庙宇,震后经年,已见败落。上次来时,这处庙宇可不是这样的,甘露寺香火正旺,芍药花开得正欢。
12. 山道幽幽,苔叶青青,不采路人匆匆涌过。一路向上,便可尽揽蒙顶山全景,若遇夏秋季节,便可见到山下云海。
13. 歇息时,人人都感觉身心惬意呢。据测,蒙顶山负氧离子含量常年达到1.2万个/立方厘米,是户外徒步登山活动、休闲、度假、养生的最佳场所。
14. 上山缆车站的高度,就是蒙顶山正庙——天盖寺。
15. 在人们的印象中,寺庙是佛教文化的表现,里面供奉的大都是佛像,但在蒙顶山最大的寺庙——天盖寺,供奉的却是蒙顶山茶祖吴理真。天盖寺传说是吴理真结庐种茶的地方,三国时始建,后毁于战乱,南宋淳熙时由佛教徒重建,明清时曾多次补修。
16. 据《四川通志》载,“州之寺院唯此为古”。天盖寺之名源于女娲补天的传说,相传女娲炼五彩石以补苍天,至蒙顶山上空时,元气耗尽,身融大地,留一漏斗,甘露常滴,故有“漏雨蜀天,中心蒙山”之说。在此修庙,意指“漏天之盖”。现存殿宇乃明清旧物,主殿——茶神殿有吴理真大师全身座像。
17. 寺庙内可敬香拜神,也可品茗休憩,观赏参天古树银杏。
18. 天盖寺四周环绕10多株千年古银杏,参天蔽日,苍秀郁郁,据传这些银杏是吴理真亲手所植,距今已两千多年。
19. 这个地方当年还有茶艺表演:
20. 题外话,在蒙顶西侧山腰,还有一座海拔1000米的永兴寺。寺庙依山向水,建筑面积5000平方米。山门石雕,有九龙盘绕,透雕永兴古寺,有麒麟浮雕一对。大雄殿为重檐悬山式,石楼三间,面阔12米,柱、梁、壁、楼等皆为全石结构,气势凝重。寺周有清剑南观察使黄云鹄诗碑、告示、楹联等石刻十多幅。寺内植有七心茶花和红、白玉兰等珍稀花木,其中一株红杜鹃,植于明代,春末夏初,花朵满枝。
21. 穿过庙殿继续上山(当然,缆车到达的一方,一般都不是山顶),可达大殿屋脊高度,可见碑林,其中学恭甲子秋所写“扬子江中水,蒙山顶上茶”最为醒目。
22. 碑廊后面,有一棵千年茶树王,据专家测定树龄在1000年以上。这是一株野生灌木型古茶树,树高3.5米,树幅2.54米,主干处离地面直径13厘米,叶长17厘米,叶宽7.3厘米,叶脉810对,一共9株,属大叶种茶树。
23. 阴阳石牌坊前有一石屏风,牌坊和屏风均建造于明代天启二年(1622年)。屏风上的麒麟浮雕,头顶辽阔云天,足踏翻滚海水,是蒙顶山的一大奇观。牌坊为三开门布局,之所以称“阴阳石牌坊”,那是因为牌坊右门上方的双狮戏球浮雕常年为干,而左门上方的双凤朝阳浮雕和中门上方的龙凤呈祥浮雕则常年为湿。牌坊正面横额为“西来法沬”、“一瓢甘露”、“蒙露聚龙”,字体古朴遒劲,这三幅题句,融合了儒、释、道三教的精髓。
24. 屏风背面是仿唐代袁天罡的阴阳图。
25. 牌坊后面的神道两旁是顺石梯而建的飞龙浮雕,这两条飞龙守护的是这里的龙泉古井。
26. 古井又名蒙泉井、甘露井,石栏镌刻二龙戏珠,据说这里是甘露大师(吴理真)种茶时汲水处,县志载“井内斗水,雨不盈、旱不涸,口盖之以石,取此井水烹茶则有异香。若擅揭取,须晴日,即时大雨。”此泉名在惠泉(天下第二泉)之上。
27. 唐宋时期是蒙山茶的极盛时期。从唐玄宗天宝元年(724年)蒙顶茶被列为贡品,作为天子祭祀天地祖宗的专用品,一直沿袭到清代,历经一千二百多年而不间断。这种专用茶采自茶祖吴理真种下的七株仙茶。到清代时,蒙顶五峰被辟为禁地,七株仙茶被石栏围起来,辟为“皇茶园”,至今留存。
28. 皇茶园坐落于蒙顶主峰的五个小山头之中,因周围山峰形似莲花,皇茶园正落于莲心而成风水宝地,汉代甘露大师吴理真植灵茗之种七株于此。唐宋时是蒙顶山茶的极盛时期。唐玄宗天宝元年(724年),蒙顶山茶被列为贡品,每年在(七株仙茶上)采贡360叶,天子祭天及祭太庙用之,称正贡;皇帝享用的称副贡,在五峰间采撷;王公大臣享用的称陪贡,在五峰之下采撷。蒙顶茶自唐至清“年年岁岁,皆为贡品”,历经一千二百多年而不间断,这在中国历史上也是绝无仅有的。
29. 吴理真被称为蒙
Copyright © 2024 茶色旅游网 滇ICP备2024020316号-2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