绥,读音suí,可作为名词、动词、形容词。
名词
音:suí
(1) 会意,从糸(mì),从妥,“糸”与丝织品、绳索有关。“妥”表妥当、平安。合起来表示有了这绳索,人就稳妥了。本义:借以登车的绳索
(2) 同本义,绳索
车中把也。从糸从妥。息遗切〖注〗徐锴曰:“礼:升车必正立,执绥所以安也。当从爪从安省。《说文》无妥字。”——《说文》
负良绥君升所用、又、以散绥升。——《礼记·少仪》
子良授太子绥。——《左传·哀公二年》
《论语·乡党》说:孔子“升车必正立执绥。”——《我国古代的车马》
(3) 又如:执绥(挽住车中绳索);绥绳(执以登车的绳索)
(4) 上古五服之一。古代王畿外围,每五百里为一区划,按距离的远近分为五等地带,叫“五服”。其名称为侯服、甸服、绥服、要服、荒服。服,服事天子
(5) 绥江。在福建省西部
(6) 旧绥远省略称。1928年设省,1954年撤销
(7) 绥州,古州名。西魏置,在今陕西省绥德县
"福履永绥"是一个寓言式的成语,翻译成现代汉语为 "幸福万年,安定永久" 。
该成语出自唐代王勃的《滕王阁序》,原文为"长安大学之中,令人拜服者,北府司马第二十三街东序第一(当时长安城中有东市、西市、南市、北市四个市集,每个市都有司马负责市政),武功第一,威名千里,有善政之称,曰福履(履民善于踏实、诚信的治理)永绥(永远安定)”。
后来,"福履永绥"成语通过这篇文章被流传开来,并被使用到现在。指的是国家或社会永远保持幸福安定的状态,社会安定,民生幸福,没有战乱或混乱的局面,是人类最大的福祉和至善境界。
乐只君子,福履绥之上面应该是南有樛木,葛荔累之。
乐只君子,福履绥之。意思是南山树木弯又弯,扶持葛藤往上攀。君子高兴又快乐,福禄自然要慰安。樛木
南有樛木,葛藟累之。乐只君子,福履绥之。
南有樛木,葛藟荒之。乐只君子,福履将之。
南有樛木,葛藟萦之。乐只君子,福履成之。
南有弯弯树,攀满野葡萄。新郎真快乐,安享幸福了。
南有弯弯树,覆满野葡萄。新郎真快乐,大有幸福了。
南有弯弯树,缠满野葡萄。新郎真快乐,永驻幸福了。
注释
樛(jiū 纠):木下垂曰樛。
葛:多年生草本植物,花紫红色,茎可做绳,纤维可织葛布。
藟(lěi 垒):藟似葛,野葡萄之类。
累:攀缘,缠绕。
只:语助。
福履:福禄也。
绥(suí 随):安也。
荒:覆盖。
将:扶助也;或释为“大”。
萦(yíng 营):回旋缠绕。
成:就也;到来。
樛木.后妃逮下也.言能逮下而无嫉妒之心焉。
这是一首祝贺新婚的民歌。诗人先以葛藟缠绕樛木,比喻女子嫁给丈夫。然后为新郎祝福,希望他能有幸福、美满的生活。诗凡三章,每章只改易二字,句式整饬,以群歌叠唱的形式表达出喜庆祝颂之情。
《诗经》中的“兴”语往往兼有“比”义,《樛木》就是如此。“兴”者起也,“先咏他物以引起所咏之词也”(朱熹《诗集传》)。从这一解说看,“乐只君子,福履绥之”二句,乃是首章所咏之本体;“南有樛木,葛藟累之”二句,则是引起所咏之词的“兴”体。后二章每章只改动二字,大体意思与首章相近,运用的是“国风”常用的“叠章”形式。以反覆咏唱逐层推进,在回环往复中造成浓浓的感情。故从“兴”之引起的“所咏之词”看,这乃是一首为“君子”祝“福”的歌,当无可疑。
Copyright © 2024 茶色旅游网 滇ICP备2024020316号-2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