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古镇旅游

洛带古镇有多少年的历史?

时间:2024-11-15 21:09|来源:未知|作者:茶色旅游网|点击:0次

一、洛带古镇有多少年的历史?

洛带古镇有着三千多年的历史,是四川最古老的镇之一。这里保存了大量的古建筑、古文物和古老的风俗文化,是一个典型的中国南方古镇。

二、镇远古镇的古镇历史?

史书记载,镇远古称“竖眼大田溪洞”,属“鬼方”。从夏到商, 世居着荆、梁二州的西南,称“荆蛮”。追本溯源,古代的镇远,地处历史上“五溪蛮”和“百越人”聚居的结合部。

宋宝佑六年(公元1258年)十一月筑黄平城,赐名镇远州,为镇远之名的开始。

德祐元年(公元1275年)置镇远沿边溪洞招讨使司。元至元二十年(公元1283年)改沿边溪洞招讨司为总管府,至正二年(公元1365年)为府。

明洪武四年(公元1371年)改为州,永乐十一年(公元1412年)为镇远府,正统三年(1438年)五月革镇远州,弘治十一年(公元1446年)置镇远县,隶镇远府,万历二十九年(公元1601年)改镇远卫。

清康熙二十二年(公元1683年)将卫并入县。

宣统元年(公元1909年)省县,以其地为府直辖,1913年恢复置县。镇远素有“滇楚锁钥,黔东门户”之称,史书云:欲据滇楚,必占镇远;欲通云贵,先守镇远。因地处交通要道,地势险要,据之非常重要,故名。镇远之名始于此。

镇远是座历史悠久的苗乡古城。西汉时属武陵郡。汉高祖五年始设沅阳县。隋、唐置梓姜县。宋高祖绍兴元年置镇远州。元世祖至元十八年,置镇远沿边溪洞招讨司,后改为军民总管府。明洪武五年改置镇远州,隶属湖广。永乐十一年置镇远府,隶属贵州。清袭明制。民国初,置镇远道。

1949年11月8日镇远解放,为镇远专员公署驻地。

1956年建立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镇远为自治州首府。

1958年州府迁往凯里,改镇远为县。

1986年被国务院列为国家历史文化名城。

三、成都这几天落带古镇人多不多?

不好玩,还耍3-4天人都要整疯,吃吃小吃 看看翻新的老房子 照照相 玩玩水 吃伤心凉粉,那边有个湖 可以去划划船 还可以坐车去长城 爬爬长城 骑骑马儿,消费的话加住宿一天150嘛 关键看你怎么耍,我估计你最多耍2天,呵呵

四、洛带古镇由来及历史背景?

位于龙泉驿,素有“中国西部客家第一镇”之称。是成都近郊保存最为完整的客家古镇。使用古老的传统方言-客家话,这里的千年老街完整保存了“一街七巷子”的格局。空间变化丰富,每条巷子呈现不同的生活氛围,道两边商铺林立,属典型的明清建筑风格。 洛带名称的由来和蜀汉太子刘禅有一定的渊源。 洛带在三国时建镇,传说因蜀汉后主刘禅的玉带落入镇旁的八角井而得名。镇内85%以上居民为客家后裔,是四川客家聚集区的典型代表。 “世界的洛带、永远的客家”。古镇内汇聚广东会馆、江西会馆、湖广会馆、川北会馆等,是客家文化的实地博物馆

五、洛带古镇有那些会馆,和历史?

洛带镇历史悠久,相传汉代即成街,名万景街;三国时蜀汉丞相诸葛亮兴市,更名为万福街;后因蜀汉后主刘阿斗的玉带落入镇旁八角井而更名为落带(后演变为洛带)。唐宋时隶属成都府灵泉县(今龙泉驿区),明朝时改隶简州(今简阳),清朝时曾更名为甑子场。1950年,简阳成立第八区,区人民政府驻洛带江西会馆。1955年,洛带区为简阳第十四区,辖10个乡。1976年,洛带区所辖的十个公社划归龙泉,同时撤区建镇至今。洛带在三国时建镇,传说因蜀汉后主刘禅的玉带落入镇旁的八角井而得名。唐宋时,隶属成都府灵泉县(今龙泉驿区),名排东山“三大场镇”之首。清朝时更名为甄子场,后复原名并沿用至今,是一个千年古镇和历史文化名镇。镇内传说众多、古迹遍地,场镇老街以清代建筑风格为主,呈“一街七巷子”格局,广东、江西、湖广、川北四大客家会馆、客家博物馆和客家公园坐落其中,是名符其实的“客家名镇、会馆之乡”。镇内90%以上的居民为客家人,至今仍讲客家话,沿袭客家习俗,被誉为“中国西部客家第一镇”。

六、中山古镇的历史?

中山古镇俗称三合场,又名龙洞场,位于重庆市江津区南部的笋溪河畔,北距江津城区56公里,重庆市渝中区96公里,东距綦江区城区 约50公里,南距贵州习水90公里,西距四川泸州市区120公里。早在新石器时代,先民即在这里劳动生息,创造出“先巴文化”,在支坪王爷庙、罗坝燕坝等遗址留下大批珍贵文物。周慎靓王五年(公元前316年)秦灭巴,置巴郡,设江州县,中山属之。西魏时,更江州县为江阳县,隋开皇十八年(598年),改江阳县为江津县,中山仍属之。现镇域有无数汉墓(又称蛮子洞),可证明古镇历史之亘古。南宋《清溪龙洞题名》碑刻记载中山古镇可考历史为855年。

清初,江津县属地编为笋溪、杜市、思善三里,中山属笋溪里。

康熙三十三年(1694年)。每里分编为四单,全县共编十二单,后又改十二单为十二都,中山属十二都。

1892年张东岩,王元和书刻的大字题刻“三合场”可佐证是由原龙洞场、老场、马桑垭场三个场合并而成。

宣统二年(1910年),成立城镇乡自治会,江津全县分为16个区,十二都分为嘉乐、嘉升、嘉平三个乡,嘉乐乡治所设三合场,中山属嘉乐乡。

民国十年(1921年)撤都后,改设为13个区,嘉乐乡属12区管辖。

民国二十四年(1935年)实行保甲制,全县设15个区,17个乡镇,嘉乐乡属二区(区署驻蔡家岗)。将原6个团划为几个保,几个保设联保办事处,嘉乐乡划分为三合、太和、紫云三个联保办事处。

民国二十九年(1940年)撤销联保。全县划为5个区30个乡镇,嘉乐乡更名为三合乡,仍属二区管辖。

民国三十一年(1942年)调整行政区划,全县设二、三两个行政区,5个指导区,共设68个乡镇,三合乡划分为三合、太和、紫云3个乡,仍属二区管辖。

1949年12月江津县划为10个区,三合、太和乡属九区管辖。

1952年,江津县区划变动,原第九区改为第十五区,新增第十六区,区公所设在三合乡所属之龙塘,三合乡、太和乡属十六区管辖。并由三合乡、太和乡划出一部分成立新农乡(乡政府驻团坟岗),三合乡划出一部分区域归新成立的凤仪乡。

1953年民主建政时,太和乡划出六、七、八、九四个村成立常乐乡,仍属第十六区管辖。

1956年合区并乡,十五区与十六区合并,改序号以地名命名为蔡家区,新农乡撤销,原新农乡所辖区域归还三合、太和乡建制,三合、太和乡属蔡家区管辖。

1980年7月常乐公社撤销,常乐公社所辖区的常乐、桐林和永和大队一半划入三合公社,飞龙、洪洞、斑竹和永和大队一半划归新成立的头道河公社管辖。

1981年地名普查时,因重名三合公社更名为中山公社,太和公社更名为嘉乐公社。

1983年4月恢复常乐公社,1980年7月所划出区域归还常乐乡建制。

1993年12月调整乡镇建制,中山乡、常乐乡撤销,新建中山镇,镇人民政府驻地三合场,辖原中山乡,常乐乡所属行政区域。

2001年5月乡镇建制再次调整,全市35个镇,2个街道办事处。中山镇、嘉乐乡撤销,重新组建中山镇,镇人民政府驻三合场,辖原中山镇、嘉乐乡所属行政区域。

2002年批准为重庆市历史文化名镇。

2004年5月建制调整中,原四面山镇所属的高滩村划归中山镇管辖。 同年,评为重庆市楹联之镇。

2005年,批准为中国历史文化名镇。

2008年,被重庆市旅游局评为“十大名镇项目”、“十大生态旅游项目”、“十大乡村旅游项目”之一。

2015年6月5日,中山古镇荣获“ 第三届中国最美小镇”。

七、南浔古镇的历史?

前史时期 南浔古镇的人类活动可以追溯到旧石器时代晚期,这里出土了 大量原始文化遗址,证明在数千年前南浔地区就有人类居住和繁衍。

2.宋代- 明 朝 南浔镇在宋代被碔砆庾氏家族迁至此地,镇上开始形成了繁华 的市集和繁荣的商业活动。明朝时期,南浔镇成为浙江商业文化的 中心,商人们纷至沓来,南浔的繁荣程度超过了当时的湖州城。

3.清 洪宣至民国 南浔镇在清代的洪宣年间,再次经历了一次繁荣的发展。当时 南浔的商业中心逐渐转移到了湖州城,南浔的商业逐步式微。

八、东钱湖的古镇历史?

东钱湖镇

东钱湖镇位于宁波市东南近郊逶迤绮丽、连绵不绝的青山群抱中,区位优越,交通便捷。处于经济高速发展、人口稠密、交通网络密集的长江三角洲地区,是浙东旅游网络的中心节点;到达宁波市区和栎社机场分别为10分钟车程,进入沪杭甬高速公路和同三线高速公路仅需10分钟;当杭州湾跨海大桥2008年建成,宁波将进入以上海为中心的两小时交通圈;镇内有被郭沫若先生誉为“西子风韵、太湖气魄”的东钱湖。

2019年10月,东钱湖镇入选“2019年度全国综合实力千强镇文化底蕴

“商文化”,远在2000多年前人们就发现了这片湖山,春秋时越国大夫范蠡隐退后携西施避居东钱湖畔伏牛山下,草耕商营,富甲天下,留传着财富与爱情的动人传说;近现代,由于“五口通商”对外开埠,众多甬籍人士飘洋过海,涌现了一大批叱咤风云的宁波商帮;

“佛文化”,区域内的天童寺为佛教禅宗五山之一,至今已有1600年历史,在日本和东南亚各国影响很大;阿育王寺为我国佛教“中华五山”之一,至今有1700多年历史,因寺内珍藏佛国珍宝“释迦牟尼真身舍利”而闻名中外。福泉山麓大慈禅寺在南宋时期曾名振浙东,有“千僧过堂”之说,是为千年甲刹,在中日佛教文化交流史中具有不可磨灭的地位。

“官文化”,东钱湖历史上官政勤廉,儒学相长,风气清新。北宋时期王安石曾任鄞县县令,体恤民生,深入实际,组织民众起堤堰、决陂塘,疏浚水道,留下了众多古湖工水利遗迹;南宋时期抗金名将岳飞因遭奸臣秦桧陷害屈死风波亭,东钱湖人史浩位列宰相时,屡次上奏朝廷为岳飞申冤,最终得以洗雪。史氏家族因匡扶正义、铲除奸佞而声名远播,留传下“一门三丞相、四世两封王”的佳誉美谈,史家留下的墓道石刻(现为国家级文物)填补了我国自秦汉以来墓道石刻南时期的空白,极具史料研究价值。近现代,生物学家童第周、书坛泰斗沙孟海、画家沙耆更为东钱湖人文典故抹上亮丽的色彩。

九、高桥古镇的历史?

浦东高桥原是一个水乡古镇,有悠久的历史和深厚的文化底蕴。

唐宋时期的渔盐之乡

高桥中心地区在唐代已经成陆,北宋时已有人定居。先民的聚居地为清浦里,也叫清浦场。他们以耕作捕鱼为生,兼以晒盐、制盐为业。那时高桥东部、长江口以南的第一个盐场就是清浦盐场。

现存的文化古迹有盐仓桥。南宋初期,清浦人黄坤在杭州任盐场官,他与僧人彦开一起将苏轼题额的法昌寺移建到清浦镇。黄炎培的祖先也住在清浦里,他们的后人先去南行,再去川沙。

元明时期的沙船之乡

高桥临江近海,先民们皆习水性,能驾船驭海, 以航海为业。元初张瑄为元帝开通海运。明代所建的永乐御碑、老宝山城均和郑和下西洋有关。新建村中尚有船坊桥。镇北和屯粮巷各有妈祖庙一座,这些都和海运事业紧密相关。晚清时,李平书的曾祖由苏州迁居高桥,也以经营沙船为业。

明清时期的纺织之乡

先民们以植棉纺织为业,她们得益于黄道婆传播的纺织技术,在农村家家纺纱,户户织布。每家都有木质手工纺纱和织布机,每个村口都设有经布场头。上海沙船运往北方的货物起初是米粮和南货,后来又有上海产的土布,运回的则是东北大豆、豆油和北货。那时高桥土布风行全国,至解放前高桥镇上尚有多家布厂、布庄和染坊。这证明高桥是土布生产的重要基地。

民国时期的营造之乡

高桥是浦东重镇,又近上海,这里地少人多,人们多从事泥木匠和餐饮、刺绣等业。高桥是浦东“三刀一针”的发祥地。上海开埠以后,城市建设日新月异,又得西方风气之先。高桥的“一把泥刀”红遍上海,走向全国。由此产生了一批如王松云、周瑞庭、谢秉衡等著名的营造商。他们不仅在上海,在全国营造了许多近代著名的建筑,还在自己的家乡建造了结构精良、中西合璧的私人宅第。因此高桥地区才保存有许多优秀历史建筑。

十、成都龙泉汽车站往落带古镇怎么坐车?

公交线路:地铁2号线 → l022路,全程约20.5公里1、从连山坡乘坐地铁2号线,经过4站, 到达龙泉驿站2、步行约320米,到达交通局站3、乘坐l022路,经过9站, 到达成环路玉带街口站4、步行约810米,到达洛带古镇景区

Copyright © 2024 茶色旅游网 滇ICP备2024020316号-2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