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寨沟,张家界,黄果树瀑布。
500米口径球面射电望远镜简称FAST,被誉为“中国天眼”,位于贵州省黔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平塘县克度镇大窝凼的喀斯特洼坑中
中国天眼的深度是是500米。中国天眼是一台500米直径球面射电望远镜,它坐落于贵州省黔南布依族族苗族自治州境内。
这台天文望远镜于20011年启动修建,并在去年通过国家验收工作,开始正式运行,此台500直径的望远镜开创了建造巨型望远镜的新模式,其反射面相当于30个足球场,灵敏度远超世界第二大望远镜近3倍。
中国天眼被整体固定在一个圆形的山谷里,它是不能自由转动的,因为该望远镜的内部有很多个模块组成,虽然整体不能进行灵活旋转,但构成整体的模块可以在100米进行调整和转动,从而实现不同角度和不同方位的观测。
中国天眼的科研任务。
就是巡视宇宙中的中性氢,探索宇宙的起源和演化,它观测范围的直径就达到了10万光年,其次,便是观测脉冲星,研究极端状态下物质的结构和物理规律,自正式使用以来,天眼发现的脉冲星已多达240颗。
世界最大的单口径球面射电望远镜(FAST),又被形象的称作中国“天眼”。是由国家科教领导小组审议确定的国家九大科技基础设施之一,采用中国科学家独创设计和我国贵州南部喀斯特洼地的独特地形条件,建设的一个约30个足球场大小的高灵敏度巨型射电望远镜。
FAST可把中国空间测控能力由地球同步轨道延伸至太阳系外缘,将深空通讯数据下行速率提高100倍。
其应用价值可以是为自主导航这一前瞻性研究制作脉冲星钟;诊断识别微弱的空间讯号,为国家安全服务;提供高分辨率和高效率的地面观测;跟踪探测日冕物质抛射事件,服务于太空天气预报。
为了填补我们国家的空白,南仁东带领们他的团队艰苦泼涉选址选材料经历数年完成了我国天眼建成。
喀斯特地貌,多溶洞、天坑、峰丛,容易被流水侵蚀而形成峻峭多变的景象。“中国天眼”就落户在贵州平塘县一个名叫大窝凼的喀斯特洼坑里。从航拍照片看峰丛之中的“天眼”,没觉得这口“大锅”有多大。但真把它装满水的话,全世界每人可以分到4瓶500毫升的水。
“中国天眼”全称是500米口径球面射电望远镜,口径就是它主动反射面的直径。
它的圈梁、索网和支撑馈源舱的6座高塔就用掉1万多吨钢材。反射面总面积为25万平方米,相当于30个标准足球场那么大。尽管反射面板才1毫米厚,也用掉2000多吨铝合金。
中国天眼英文名叫:Five-hundred-meter Aperture Spherical radio Telescope,简称FAST。
位于贵州省黔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平塘县克度镇大窝凼的喀斯特洼坑中,工程为国家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天眼”工程由主动反射面系统、馈源支撑系统、测量与控制系统、接收机与终端及观测基地等几大部分构成。
500米口径球面射电望远镜被誉为“中国天眼”,由中国天文学家南仁东先生于1994年提出构想,历时22年建成,于2016年9月25日落成启用。是由中国科学院国家天文台主导建设,具有我国自主知识产权、世界最大单口径、最灵敏的射电望远镜。
中国天眼应用价值
1、能把中国空间测控能力由地球同步轨道延伸至太阳系外缘,将深空通讯数据下行速率提高100倍。
2、脉冲星到达时间测量精度由120纳秒提高至30纳秒,成为国际上最精确的脉冲星计时阵,为自主导航这一前瞻性研究制作脉冲星钟。
3、进行高分辨率微波巡视,以1HZ的分辨率诊断识别微弱的空间讯号,作为被动战略雷达为国家安全服务。
是南仁东!
南仁东(1945年2月-2017年9月15日),毕业于清华大学,中国天文学家,“中国天眼”的主要发起者和奠基人,“人民科学家”国家荣誉称号获得者。
贵州省平塘县克度镇金科村大窝凼。
中国“天眼”也就是人们简称的“FAST”,它是一套坐落在我国西南贵州省群山之间的500米口径球面射电望远镜,其边框周长为1500米、反射总面积相当于30个足球场(约25万平方米),由于它的“造型”像极了一口“大锅”且规模十分庞大,因此落成之时就打破了世界纪录,综合性能是美国康奈尔大学管理的阿雷西博望远镜的十倍,故而被称为中国的“天眼”、世界的“天眼”。
“中国天眼”又称FAST,是500米口径球面射电望远镜的简称。它位于贵州省黔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平塘县克度镇大窝凼的喀斯特洼坑中,是国家重大科技基础设施,由中国科学院国家天文台主导建设,是具有我国自主知识产权、世界最大单口径、最灵敏的射电望远镜。
Copyright © 2024 茶色旅游网 滇ICP备2024020316号-2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