榆林市是中国陕西省的一个城市,拥有许多吸引人的旅游景点。以下是一些主要的旅游景点:
1.波浪谷:位于榆林市靖边县龙洲镇,可以看到陕西绝美的地质奇观,具有波浪纹的赤壁丹霞,山峦起伏如波浪般连绵不绝,极具视觉冲击效果。
2.红碱淖:位于榆林市神木市尔林兔镇,是沙漠戈壁中的一汪湖水,也是陕西省内最大的淡水湖,一半沙漠,一半绿洲,可以欣赏有趣好玩的沙漠风光和水域辽阔的湖泊,同时也是绝佳的观鸟胜地。
3.红石峡景区:位于榆林市榆阳区榆阳镇北岳庙村,在这条红色石头遍布的河谷之中,石窟古刹林立,众多文人墨客也曾在此留下石刻墨宝,因此被誉为“塞上碑林”。
4.榆林老街:位于榆林市长城路街道南大街339号,青砖黛瓦的榆林老街保留着六座楼阁,也被称为六楼骑街,老街的一砖一瓦,都充满着岁月沧桑的气息。
5.镇北台:位于榆林市榆阳区西包公路西老爷庙东,是一处明代长城遗址,是榆林标志性古建筑,被誉为万里长城第一台,也是中国长城的三大奇观之一。
6.统万城:位于榆林市靖边县红墩界镇白城则村,作为匈奴族唯一的都城遗址,有着1600多年的历史,如今全部都为夯土建筑遗存,近距离观看,十分震撼。
7.佳县白云山:位于榆林市佳县城南5公里处的黄河之滨,是陕西道教圣地,山中松柏参天,还有一座著名的道观,香火鼎盛的白云观,每年都有很多游客在此祈福。
以上就是榆林市的一些主要旅游景点,希望能对你的旅行计划有所帮助。
景点有红石峡、榆林军旅园、镇北台、卧云山、榆林西老爷庙等。
1、红石峡:红石峡谷长约350米,峡谷东崖高约11.5米,西崖高13米,东西对峙,峭拔雄伟。
2、榆林军旅园:基地展出的内容主要有:抗日战争、解放战争、抗美援朝、对越作战等各个历史时期涌现出的英雄模范人物。
3、镇北台:镇北台是明代长城遗址中最为宏大、气势最为磅礴的建筑物之一,素有中国长城三大奇观之一和万里长城第一台之称。
4、卧云山:位于历史文化名城陕西省榆林市城南19公里的古塔寺附近,南北朝建有革融县城,隋朝时建有宁朔县城。明二边长城横贯山中。因其山高云低,彩云缭绕,故称卧云山。
5、榆林西老爷庙:南北72米,东西38.3米,占地2756平方米。原设一大院,中为关公殿,北侧有过厅宫殿,东西南三侧有配殿。
杨家沟革命纪念馆、佳县神泉堡革命纪念馆、清涧县路遥纪念馆、绥德革命烈士陵园、“四八”烈士陵园,子长县子长烈士纪念馆。
2、汉中市川陕革命纪念馆
3、延安市延安革命纪念地系列景区(点)(延安纪念馆,枣园旧址,杨家岭旧址,王家坪旧址,凤凰山旧址,清凉山旧址,“四八”烈士陵园,洛川县洛川会议纪念馆,子长县瓦窑堡会议旧址等)
4、咸阳市旬邑县马栏革命旧址
5、铜川市陕甘边照金革命根据地旧址
榆林红石峡,榆林毛乌素沙漠,香炉寺,统万城遗址,明长城,杨家沟革命纪念馆,愉快实际广场,榆林白云山,榆林姜氏庄园,榆林二郎山,榆林李自成行宫,榆林镇北台遗址,榆林古城,榆林凌霄塔等等。
1、红石峡位于榆林市城北3公里处,距离榆林市区仅5公里。红石峡谷长约350米,峡谷东崖高约11.5米,西崖高13米,东西对峙,峭拔雄伟。峡内榆溪河水穿峡而过直达城西。
2、古代驻守榆林的文人墨客甚至武将都喜好到红石峡题刻以抒发边塞豪情壮志,所以红石峡又是长城书法艺术的一大宝库。从题字的内容,可以看出榆林古时“九边重镇”的地位。此外,还可以欣赏到宋元时期的石窟艺术。赶上晴天,就可以一睹“红山夕照”的风采:夕阳之下如同晚霞一般绚丽的红石峡风光。是著名的“榆林八景”之一。
榆林市是中国陕西省的一个地级市,其邮政编码是719000。邮政编码是用于标识邮件和包裹的目的地地址的一种编码系统。邮政编码的前三位数字代表省份或直辖市,后三位数字代表地级市、县级市、县、区等行政区划。榆林市作为陕西省的一个地级市,其邮政编码为719000,这个编码可以帮助邮政系统准确地将邮件和包裹送达榆林市的各个地区。
截至2020年11月1日零时,榆林市常住人口共3624750人,与2010年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相比,增加273314人,增长8.2%,年均增长率为0.79%。我市常住人口总量在全省排名第四位,与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相比排名前进两位,占比提高0.19个百分点。
据市统计局四级调研员冯建军介绍,增长因素除了人口的自然增长以外,10年来我市社会经济的持续高速发展、营商环境不断向好、人居环境的改善、社会保障制度的不断完善吸引了外市、外省人口来榆就业、创业、居住,同时也让以前流出去的当地人口重新返回榆林。
人口地区分布上,我市人口向经济发展较快县区流动的趋势明显。全市12县市区中,北六县常住人口为2806902人,占77.44%;南六县常住人口为817848人,占22.56%。与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相比,12县市区中有4个县市区人口增加,分别是榆阳区增加330022人、神木市增加116376人、靖边县增加33063人、定边县增加19707人,其余均为减少。
全市常住人口中,男性人口为1918899人,占52.94%;女性人口为1705851人,占47.06%。总人口性别比(以女性为100,男性对女性的比例)为112.49,与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的111.88相比,上升0.61。我市总人口性别比依然偏高,性别结构有待改善。
就人口年龄构成来看,我市0—14岁人口占比为21.41%,15—59岁人口占比为62.20%,60岁以上人口占比为16.39%,其中65岁及以上人口占比为11.13%。与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相比,我市人口年龄结构“两头扩大中间缩小”,少儿人口占比上升,劳动年龄人口比例下降,老龄化程度加深,社会抚养压力逐步加大。
人口受教育方面,全市常住人口中,拥有大学(指大专以上)文化程度的人口达到549283人,比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增长1.14倍,每10万人中拥有大学文化程度的由7647人上升为15154人。15岁及以上人口平均受教育年限由8.49年提高至9.3年,文盲率由7.43%下降至6.25%。我市人口受教育程度明显提升,人口素质显著提高,说明我市率先在全省开展15年免费教育,全力引进高学历人才,大力推进“教育强市”“人才强市”政策,取得了明显成效。
10年来我市城镇化进程加快,人口向城镇、城市流动趋势明显。全市常住人口中,居住在城镇的占61.6%,居住在乡村的占38.4%。与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相比,城镇人口比重提高14.19个百分点。
流动人口中,跨省流动人口为163813人,省内流动人口为1409287人。与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相比,流动人口增加679395人,增长76.02%。我市经济社会持续发展,为人口的迁移流动创造了条件,流动人口规模进一步扩大。
42923平方公里
榆林位于中国 陕西省的最北部, 黄土高原和 毛乌素沙地交界处,是黄土高原与 内蒙古高原的过渡区。东临黄河与 山西省隔河相望,西连 宁夏、 甘肃,南接 延安,北与 鄂尔多斯相连,系 陕、甘、宁、蒙、晋五省区交界地,自古就是 兵家必争之地。古称“ 上郡”,始于 春秋战国,兴于 明清, 明朝九边重镇“ 延绥镇“(又称榆林镇)驻地,有“ 小北京”之美称, 康熙皇帝赐“两守孤城,千秋忠勇”刻碑 ,有“南塔北台中古城,六楼骑街天下名”的美誉,如此奇特城建,在神州大地实属罕见,这也是 榆林成为 国家历史文化名城重要标志。
榆林位于陕西省的最北部,在黄土高原和毛乌素沙漠的交界处,是一座年代久远的国家级历史文化名城,旅游资源得天独厚。榆林及其周边地区文物古迹星罗棋布,有大大小小的古遗址、古城堡、古庙建筑 100多处:这里有仰韶文化和龙山文化的遗址、有西北最大的道观所在地——佳县白云山、高原要塞 ——镇北台等,而我国最大的沙漠淡水湖——神木红碱淖、以及陕西最大的摩崖石刻群——红石峡更为这座塞外名城增色不少。
榆林主要旅游景点:红石峡 ·李自成行宫 ·姜氏庄园 ·白云山·统万城遗址 ·红碱淖 ·香炉寺 ·蒙恬墓·明长城 ·镇北台 ·榆林学院 ·戴兴寺 ·青云寺 ·蕲王庙 ·凯歌楼 ·杜斌丞纪念室 ·新明楼 ·白云观 ·万佛洞 ·扶苏墓 ·二郎山 ·砚洼山南麓 ·高家堡古城 ·沙地植物园 ·杨家城 ·杨家沟革命纪念馆 ·西津寺。
榆林市总面积42920.2平方公里。截至2020年,全市辖2个市辖区、9个县,代管1个县级市。榆林是陕西杂粮的主产区、能源矿产资源富集地,被誉为“中国的科威特”。有世界七大煤田之一的神府煤田。根据第七次人口普查数据,截至2020年11月1日零时,榆林市常住人口为3624750人。
榆林位于陕西最北部,黄土高原与毛乌素沙漠交界处,是黄土高原与内蒙古高原的过度区,东临黄河,西连宁夏,甘肃,南接延安,北与鄂尔多斯相连,地势由西向东倾斜,西南平均海拔1600-1800米,其他各地平均海拔1000-1200米.最高海拔1907米,最低560米。地貌分为风沙草滩区,黄土丘陵沟壑区,梁壮低山丘陵区三大类。
Copyright © 2024 茶色旅游网 滇ICP备2024020316号-2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