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旅游景点

安徽歙县旅游景点——探寻大美黄山脚下的风情之地

时间:2024-10-28 16:57|来源:未知|作者:茶色旅游网|点击:0次

一、安徽歙县旅游景点——探寻大美黄山脚下的风情之地

探寻大美黄山脚下的风情之地

安徽省黄山市歙县,位于黄山脚下,素有“黄山脚下小江南”之誉。歙县旅游资源丰富,风景秀丽,古色古香的小镇,吸引着无数游客前来探寻这片大美风情之地。

歙县旅游景点介绍

歙县拥有众多著名景点,其中最著名的当属宏村呈坎西递石城等古村落。它们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世界文化遗产,以独特的徽派建筑风格和丰富的文化底蕴吸引着众多游客。

此外,歙县还有令人叹为观止的呈坎古石城、迷人的玉螺溪、静谧宜人的长途国家森林公园等景点,每一处景点都散发着独特的魅力,让人流连忘返。

特色美食和民俗活动

歙县不仅有迷人的风景,还有丰富多彩的特色美食。比如,有歙县烤鱼酱鸭糖醋小鳊鱼等地道美食,让人大饱口福。

此外,歙县还保留着许多古老的传统民俗活动,如古戏台民间歌舞等,每逢节假日,这里都会上演别具一格的民俗表演,让游客领略到浓厚的地方风情。

结语

歙县,这块位于黄山脚下的风情之地,拥有着独特的自然景观和浓厚的历史文化底蕴,是一处独具魅力的旅游胜地。如果你想远离城市喧嚣,感受古朴的徽派风情,不妨前往歙县,相信你一定会被这里的秀美山水和悠久历史所倾倒。

感谢您阅读本文,希望能为您的旅行提供一些参考和帮助。

二、安徽黄山歙县旅游景点?

歙县十大旅游景点:

1、棠樾石牌坊群 AAAA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位于安徽省歙县城西6公里处,为棠樾村的鲍氏家族旌表本族历史上有卓著功德人物的建筑群。由七座巨型石牌坊组成,跨村头石板大道迤逦而建。其中三座为明代所建,四座为清代所建。牌坊群中有碑亭,牌坊群进村一端有鲍氏宗祠,祠内有清乾隆帝“慈孝天下无双里,锦绣江南第一乡”的御书对联。牌坊群按“忠孝节义”顺序排列,石牌坊粗壮简朴,体现了徽派石雕风格。在棠樾村头,坐落着7座气势恢弘的古牌坊。这些牌坊按照“忠孝节义”的顺序排列。述说着几百年来这座村庄的兴衰。这些造型精美的石坊和村中的男祠,女祠已是黄山市的一个重要的旅游景点。  棠樾牌坊群就是明清时期建筑艺术的代表作。一连7座,建筑风格浑然一体,虽然时间跨度长达几百年,但形同一气呵成。据建筑专家们讲:棠樾牌坊对研究明清时代的政治、经济、文化及建筑艺术和徽商的形成和发展,甚至民居民俗都有极其重要价值。

2、雄村景区 AAAA

雄村地属于全国历史文化名城——歙县,是一座教育发达、人才辈出的古村落。景区位于安徽歙县城郊,距离黄山50公里。被誉为“新安第一岛,徽州最雄村”。雄村,古名洪村,元末曹姓家族迁入此地,取《曹全碑》中“枝分叶布,所在为雄”句,改名为雄村,距今已有800多年的久远历史。雄村青山环抱,竹林掩翳,清碧新安江水傍村流淌,是一块钟灵毓秀、..黄山雄村景区雄村在徽州五千多个古村落中是最有历史文化的,号称“徽州最雄村”。黄山雄村景区青山环抱,竹林掩翳,清碧新安江水傍村流淌,是一块钟灵毓秀、风光旖旎的风水宝地。黄山雄村景区古迹众多,底蕴深厚。“四世一品”、竹山书院、慈光庵、中美合作所遗址、小南海星岩寺等历史文化遗存,诠释了徽文化的真谛,涵括了儒道释精髓。竹山书院   雄村的桃花坝、桂花厅、八角亭和竹山书院,彼此映衬,蔚为壮观,自清乾隆以来,为古歙一大胜景吸引了不少文人雅士。

3、新安江山水画廊 AAAA

新安江山水画廊风景区位于中国历史文化名城歙县境内,全长约百里,是黄山——徽州古城歙县——千岛湖黄山旅游线上的一颗璀璨明珠。国家AAA-风景名胜区。峰回水转,江0现一座巨型石礁,这就是著名的“妹滩”。徽州女人经常在这里送别远行的亲人,特别是新婚的妻子,更是依依难舍,泪洒江滩,所以得名。若四季游江,则景色各异。春天,两岸山花烂漫,猩红的、鹅黄的、绛紫的、雪白的、一团团,一簇簇,将绿色点缀得令人陶醉。特别是那些漫山遍野的映山红,更是俏丽多姿,使人目不暇接。夏天,驰名中外的三潭枇杷由青变黄,硕果累累,逗人喜爱,秋天,正好是霜叶红于二月花的季节,两季山坡上的枫树、乌柏树、白果树、红叶树等,成片成片的红一块、黄一块、绿一块,不似春光,胜似春光。到了冬天,特别是霜降以后,两岸的柑桔林内桔果压树,立船头远望,恰似在绿色翡翠上缀满颗颗红宝石,游船仿佛在画廊中航行。

4、徽州古城 AAAA

徽州古城——坐落在国家历史文化名城歙县县城徽城镇中心,千年徽州府治所在地,主体建筑有仁和楼、得月楼、茶楼、惠风石坊、徽园第一楼、过街楼、古戏楼等以及镶嵌其间的古色古香商品住宅楼百余间,是展示和体现徽州文化的重要实物建筑。徽州“一府六县”格局始于唐大历五年(770年)。   自从晋太康元年(280后年)新安郡辖黟、歙、海宁、黎阳、遂安、始新六县以后,历有变动。南朝宋大明八年(464年),黎阳县并入海宁县,新安郡辖歙、黟、海宁、遂安和始新五县。梁普通三年(522年),划吴郡寿昌县归新安郡。梁承圣二年(553年),分海宁、黟、歙三县各一部分置黎阳县,四县划出新安郡置新宁郡,治所海阳。陈天嘉三年(562年)新宁郡并入新宁郡,辖歙、黟、海宁(黎阳县并入),始新、遂安、寿昌六县。隋开皇九年(589年),罢新安郡,废黟、歙二县入海宁县,划归婺州管辖。开皇十一年复黟、歙二县,置歙州,州治黟。

5、鲍家花园 AAAA

鲍家花园位于棠樾牌坊群边,为人工开发的景点。主要有“盆景园”(含精品园、流派园、山石园)、大草坪、入口广场、广场鸽、徽文化展示馆(书画名家真迹、文房四宝等)、四季花园(植物景区、春厦秋科各色植物观赏区)、乡土花园(黄山地区特色植物)、茶园坡、松林坡、观鱼池、游乐湖、垂钓湖、经济水生植物园(湖)、游船码头、山石瀑布、盆景培育基地、陶吧、茶楼、注作坊等游赏项目,以徽商私家园林为背景,以徽派盆景为主题,同时荟萃国内外各流派盆景精华,与牌房群景区融为一体,相得益彰,构成一幅完整的徵商故里。交通火车站或汽车站坐4路公交车,车票2元。从县城直接叫“农用出租车”去,单程10-15元;摩的,三元。

6、搁船尖风景区 AAA

搁船尖是国家级3A名胜风景区,位于安徽省黄山歙县金川乡境内,与浙江省临安、淳安两县交界,隶属天目山脉的余脉白际山脉(绵延100余公里),民间称为六甲灵山,有三十六道天门坎,四十八塘(村)。这里的石门完全天然,是大自然的鬼斧神工,被后天人为赋予文化内涵,每座山门都是阳爻(Yao)或阴爻,有的石门旁又隐着一道遁在土中的“阴”门,暗合奇门遁甲之数,卦就是渡河的船筏,你要找到明教的山门,自然是要悉知生死之门和先天太极八卦之数,这样才可以顺利到达彼岸。俗称的十门九不锁是指十道连续的自然岩壁,好似屹立千年的石门群,道道气势非凡,可谓海内一绝。其中第三道门民间传说:上山进香看是锁住的,诚心进香后回头就开了。实际上九界即佛界(吩咐刘郎莫入关)。古人认为,九在阳数(奇数)中最大,有最尊贵之意,而五在阳数中处于居中的位置,有调和之意。这两个数字组合在一起,既尊贵又调和,无比吉祥,实在是帝王最恰当的象征。

7、许村古建筑群 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许村古建筑群坐落于安徽省歙县县城西北20公里处许村镇所在地——许村,地处黄山主脉箬岭南麓。唐末,许氏迁居于此后,繁衍成大族,遂更名许村。明清时期,徽商兴盛发达,村落建设迅速发展,至今仍保存有元、明、清和民国时期的古建筑100余座。著名的有大观亭、高阳廊桥、五马坊、双寿承恩坊、观察第、大邦伯祠、大墓祠、大宅祠、许社林宅、许声远宅、许有章宅等。1996年许村整体申报成为省级历史文化保护区。2006年许村古建筑群(15处)被国务院公布为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著名的包括列为第六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的15处古建筑:高阳廊桥、五马坊、许社林宅、薇省坊、大观亭、大邦伯祠、双寿承恩坊、大郡伯第门楼、大墓祠、大宅祠、三朝典翰坊、观察第、双节孝坊、许声远宅、许有章宅等。1996年,许村成为安徽省历史文化保护区。1998年5月4日,大观亭列为安徽省文物保护单位。

8、歙县郑氏宗祠 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郑氏宗祠座落于安徽省黄山市歙县(古徽州府)郑村镇郑村村,是郑氏的祖祠,始建于明成化(1466年)年间。是为纪念元代著名学者、教育家郑玉(人称“师山先生”)而建,距今已有500多年历史。宗祠占地1856平方米,规模宏大,空间层次丰富,为典型的徽州廊院式祠堂。2006年,被公布为第六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郑氏宗祠从前往后,由门坊、门厅、享堂、寝堂四部分组成。首先见到的是高大的门坊耸立在仪门之前方,门坊三间四柱五楼,宽约9.86米,高12.5米,是明代万历43年(公元1615年)祠堂大修时加造。梁、柱和枋额遍饰锦纹雕刻,典雅工丽。牌坊正面上方原刻有“奕世忠贞”4个大字,背面是“名宗孝祀”4个大字,刻字苍劲。此坊无圣旨牌,传为郑氏民间私制,故称门坊。牌坊高大雄伟,雕刻精美。“0”时,石坊上面的字及部分纹饰被当作“四旧”而凿掉。门坊两边连建有围墙,石坊一层有木栅栏门,从而形成了该祠的大门。

9、许村景区 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许村古名溪源、任公村。历史悠久,南朝梁时,时任新安太守任氏即在此流连忘返,垂钓之余,更设许村十二景以寄:武岳凌云、文峰贯日、林嶂环青、黄山蕴秀、西溪渔唱、箬岭樵歌、平畈朝耕、幽窗夜读、任公钓台、淮阳忠庙、沙堤晚翠、古寺晨钟。这是最早对于许村山水风光的记载。许氏为古歙县巨族。唐以前,颜、任、杨、蒋诸姓先后移居该地。许姓先世祖知稠公徙居于此,嗣后人丁兴旺,至今已逾四十代。宋王安石还曾为《古歙许氏宗谱传》做序。由唐至宋,人文著盛,乡0进士以上共十八人。明、清更加发达,豪杰辈出。南宋以后,徽商崛起。“往来淮楚间,起家累巨万。”由于许村地处安庆府和徽州府之间的交通要道,接着地利之便迅速繁荣起来。雄厚的经济实力极大的促进了许村民居建筑艺术的发展,至明清,发展到许村的鼎盛时期。辉煌的历史为许村留下丰富的历史文化财富,其中罕见而独具特色的古村落建筑群是其中的精华。

10、许国石坊 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许国石坊位于安徽-黄山,属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位于歙县城内,是全国罕见的典型明代石坊建筑,立于万历十二年(1584年)。石坊四面八柱,“口”字形,故俗称“八脚牌楼”。南北长 11.54米,东西宽6.77米,高11.4米,面积78.13平方米。许国(1527一1596),字维桢,歙县人。明嘉靖四十四年(1565年)进士,历仕嘉靖、隆庆、万历三朝,万历十二年以云南“平夷”有功,晋太子太保、武英殿大学士。许氏衣锦还乡,当年即立此坊,故坊上镌有“恩荣”、“先学后臣”、“上台元老”、“大学士”、“少保兼太子太保礼部尚书武英殿大学士许国”字样。字为馆阁体,明书法家董其昌书刻。许国石坊是仿木构造建筑,有脊、吻、斗拱。由前后两座三间四柱三楼和左右两座单间双柱三楼式的石坊组成。石料全部采用青色茶园石,石料质地坚硬,粗壮厚度,有的一块就重达四、五吨,石坊雕饰艺术更是巧夺天工。

三、安徽歙县有很多旅游景点?

安徽歙县是一个拥有丰富旅游资源的地方,有着许多著名的景点和历史文化遗址。其中,有着世界文化遗产之一的宏村,有着千年古镇之一的西递,还有被誉为“徽派建筑博物馆”的祁门古城。此外,歙县还拥有众多的自然景观,如天堂寨、黄山风景区、泰山风景区等。在这里,你可以感受到浓厚的徽派文化氛围,品尝到地道的徽菜美食,还能够欣赏到美丽的自然风光。歙县是一个旅游胜地,值得一去。

四、安徽歙县读音?

shè xiàn。

歙xi,she

1、动词,吸,吸入。南宋鲍照(石帆铭):“吐湘引汉,~蠡吞沱,西历岷、冢,北泻淮河。”

2、动词,收敛,闭合。汉刘安(淮南子精神训):“外为表而内为里,开闭张~,各有经纪。”

五、安徽歙县茶叶

安徽歙县茶叶:中国古老的瑰宝

中国是茶叶的故乡,拥有着丰富多样的茶叶文化。而安徽歙县茶叶作为中国茶叶的代表,以其独特的风味和丰富的历史而闻名于世。本文将介绍安徽歙县茶叶的种植、加工、品味以及其在茶叶产业中的重要地位。

一、种植环境

安徽歙县位于中国的中部地区,气候适宜,土壤肥沃,是茶叶种植的理想场所。高海拔和湿润的气候为茶树的生长提供了优越的条件。歙县茶叶主要种植在山区,海拔高度约在800米以上,这种特殊的地理环境赋予了歙县茶叶独特的风味和口感。

二、加工工艺

歙县茶叶以其精湛的制作工艺而闻名,采用传统的手工制作方法,注重每一个细节,以保证茶叶的质量和口感。从采摘到制作,歙县茶叶都经历了多道工序。首先是摘茶,要在清晨露珠未干时进行,这样可以保持茶叶的新鲜和滋味。然后是杀青,通过高温处理使茶叶停止发酵,保持茶叶的鲜绿色。接下来是揉捻,这一步骤是为了打破茶叶细胞,释放出茶汁,提高茶叶的风味。最后是干燥,将茶叶晾晒至水分适中,确保茶叶的保存和口感。

三、品味特点

安徽歙县茶叶因其独特的制作工艺和特殊的生长环境而具有独特的品味特点。歙县茶叶色泽翠绿,香气清新,滋味鲜爽。品饮歙县茶叶时,茶汤醇厚,带有淡淡的花香,入口回甘,回味悠长。这种丰富的口感和香气使得歙县茶叶备受茶叶爱好者的喜爱。

四、相关产业发展

歙县茶叶作为安徽省的重要农产品之一,对当地经济的发展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茶叶种植和加工业是歙县的主要产业之一,不仅提供了大量就业机会,也带动了茶叶相关产业的发展,比如茶叶包装、销售等。同时,歙县茶叶的知名度逐渐提升,越来越多的消费者愿意选择歙县茶叶,推动了当地农业经济的繁荣。

茶叶产业的发展不仅仅对歙县有益,也对整个中国茶叶产业起到了推动作用。歙县茶叶作为中国茶叶的代表之一,通过不断提高质量和品牌形象,为中国茶叶赢得了更多国际市场的认可。茶叶产业的发展不仅促进了地方产业的繁荣,更展示了中国茶文化的魅力和价值。

结语

安徽歙县茶叶凭借着其独特的制作工艺和丰富的品味特点,成为了中国茶叶中的瑰宝。茶叶的种植和加工为当地经济发展提供了巨大的动力,同时也推动了中国茶叶产业的发展。无论是品味还是文化价值,歙县茶叶都承载着丰富的内涵,值得我们去品味和探索。

六、歙县在安徽哪里?

歙(shè)县,隶属安徽省黄山市,位于皖南地区,北与宣城市绩溪县和浙江省杭州市临安区交界,东南与浙江省杭州市淳安县、衢州市开化县毗连,西南与黄山市屯溪区、休宁县相邻,西北与黄山市徽州区、黄山区接壤。

七、安徽芜湖到歙县?

南陵站—歙县北站,高铁二等座,53元

八、安徽歙县方言来源?

安徽歙县方言是歙县地区特有的方言,属于汉语方言的一种。方言的形成通常是由于地理、历史、文化等多种因素的影响。

关于安徽歙县方言的来源,有以下几个可能的因素:

地理因素:歙县位于安徽省南部,地处江淮平原和南岳山脉之间,地理环境独特。地理因素可能对当地方言的形成产生一定影响,例如与周边地区的交流、隔离等。

历史因素:历史上,歙县曾是古代楚国的一部分,后来又隶属于吴、越、楚等不同政权。不同的历史时期和政权交替可能对当地方言的形成产生影响。

文化因素:歙县拥有丰富的历史文化遗产,如黄山、宏村等著名景点。地方文化对方言的形成也有一定影响,例如习俗、民间故事等。

需要注意的是,方言的形成是一个复杂而多元的过程,涉及到许多因素。以上只是一些可能的影响因素,并不能完全解释方言的来源。方言的形成是一个长期演变的过程,受到多种因素的交织影响。

九、安徽歙县古城来历?

歙县位于杭州、千岛湖、黄山、九华山旅游线的中心点,徽杭、屯芜公路在此交会,皖赣铁路穿越而过。 歙县古城由府城、县城两部分壁联而成。府城始建于隋朝末年(公元617年前后),起初城廓略小,唐中和二年(882年)扩建成后来的规模。南宋末方腊起义和元末农民战争后,都经过大修。现存城墙约1500米,以及西门月城。东、南两谯楼、应公井、蛤蟆井、打箍井等宋以前古迹。

大北街、斗山街、中山巷等街巷则基本保持着明、清风貌。县城在府城东侧,城墙建于明嘉靖三十四年(155),倭寇犯境之后。城墙沿山脊构筑,现存残迹,惟新安门、问政门较完好。古迹有古紫阳书院、文庙等。府城和县城内现存明清牌坊16座。

十、你对安徽歙县了解多少?歙县有哪些名人故里?

歙县自秦建置,古称新安,为徽州府治,是徽州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在宋代就因其文化昌盛、人才辈出被誉为“东南邹鲁”“文化之邦”。安徽省名就是清初由安庆、徽州两府名中各取首字合成。

歙县地处新安江流域,北倚黄山,南临千岛湖,山川秀丽。历史文化的滋润,灵山秀水的哺育,使之英才辈出。古有程朱理学创始人二程和朱熹,新安画派发韧者渐江,武英殿大学士许国,马克思推崇的理财家王茂荫,活字印刷术发明者毕升,农民起义领袖方腊,“扬州八怪“之罗聘、汪士慎;近有经学大师吴承仕,人民教育家陶行知,国画大师黄宾虹,革命音乐家张曙,文艺理论家叶以群等,可谓群贤荟萃,群星闪烁。

程朱故地

歙县素称“程朱故地”,程氏晋代迁徽,始居歙南乡新安江畔之篁墩,朱熹亦言:“世居歙州歙县篁墩”。清代建“程朱三夫子祠”,皇上赐书匾额,竖有“程朱阙里”牌坊。

“程朱阙里”牌坊

练江之畔,渔梁对岸,崇冈环抱,紫阳若珠宝镶嵌,一峰独秀。《西干山志》云:“每将晓日未出,紫气照耀,山光显灿,类赤城霞,故曰紫阳”。老子祠遗址旁,人道是,朱熹曾于此讲授理学,一时“生徒云集,坐不能容”。

朱熹父朱松,幼年在紫阳山村读书,因不附秦桧,复闲居于此,刻“紫阳书堂”印,欲建院立堂。朱熹多次归游紫阳,“留恋信宿,凄惶思慕”,省墓讲学,情之所系,遂号“紫阳”。宋淳祐五年,歙州守奏请朝廷,于问政山麓建书院祭祀,理宗“亲洒宸翰”,书“紫阳书院”赐之。明正德十四年,知府张芹依朱熹父子夙愿,于紫阳老子祠旁建紫阳书院,亦毁于兵燹。清曹文埴倡议于问政山复建,今尚存“古紫阳书院”石坊与“文公井”。

唐代佛、道盛行,儒学风光不再。程颢、程颐继圣学,创洛学,奠基理学。朱熹受教二程三代弟子李桐,以周敦颐、二程为基,融些许佛、道观念和哲学,构造精深之新儒学体系,形成释、道、儒三教并立局面。宋以后七百年间,因宗法体制利于统治教化,官方推崇理学,奉儒教正统,朱熹《四书集注》成科举文本与标准。以“程朱阙里”为荣之徽州,“十户之村,不废诵读”,“连科三殿撰,十里四翰林”,进士宋代六百二十名,明清两代远超他省,“东南邹鲁”“礼仪之邦”,声名显赫。

宰相故里雄村

雄村濒临新安江畔,乃清代曹氏两尚书的故里。

乾隆六次南巡均由曹文埴承办。首席军机大臣曹振镛曾留守京都,为嘉庆皇帝处理政务,代君三月。“宰相朝朝有,代君三月无”,何其显赫。

村内,文昌阁飞檐画栋,八面玲珑,阁顶千斤纯锡铸就。文昌阁高出所有屋宇,寓文曲星高照,彰显曹氏乃以才入仕,先学后臣人家。

竹山书院为江南著名书院,亦是曹氏私塾学堂。院内数十株桂花树枝干遒劲,缀金溢香。按规矩,曹氏家族每中举人栽树一株。明清两代,雄村曹姓学子中举者达五十二人,其中状元一名。“同科五进士,一朝三学政”,科举奇迹,传为美谈。

竹山学院

桃花坝红云朵朵,间以雪白,游人不时簇拥树下,绽开笑靥。

曹氏后裔向以三座牌坊荣耀:四世一品坊、大中丞坊、崇报祠坊。史载,当年雄村“非园”声名遐迩,袁枚曾在园中观赏徽昆戏班,赞叹不已,于今仅存几棵古樟,婆娑树影,依稀可辨当年繁华一梦。

陶行知故里黄潭源

“二千年前孔仲尼,二千年后陶行知”。孔子设私塾,倡“有教无类”,开平民教育先河。惜其又云:“劳心者治人,劳力者治于人”。“五四运动”后,陶行知著生活教育理论,主张教学做合一,行知合一,尤重农村教育,领袖誉之“伟大的人民教育家”,“当今圣人”,亦为“万世师表”也。

陶行知生于歙县西乡黄潭源。大明正德五年,新安陶氏由绍兴会稽迁往徽歙之西,曰古溪,后移下黄潭源村。居此陶氏一世曾为州县官吏,终弃官归田,效法陶潜,于村东建一“五柳堂”。国运衰败,家族式微,山洪席卷,堂不复存。从家乡到万安,复回故里,少年行知辗转求学,艰辛备尝。古城岩下,水蓝桥边,眼放悲伤,然,仍怀无穷希望。

多年后,先生赴金陵、美国学成。考察欧美、亚非二十八国后,曾致徽州同乡公开信:“我们徽州,山水灵秀”,“可谓之世外桃源”,世上只有瑞士和他相类。他痛惜同有天时地利,却无瑞士人事,呼吁人民团结,“建万年不拔之基”。振兴教育,乃其中重要使命也。拳拳赤子之心,亦深深感染后辈。

黄宾虹故居潭渡

潭渡,南小山列屏,滨丰乐河,北河水入村环流,村庄为渡船形,村头深潭,故名。

隋唐年间,黄氏迁居于此,衍为望族。清中晚期,黄宾虹从金华回歙应童子试,生活三十余年。故居“宾虹草堂”、“虹庐”及假山石刻“石芝”,均为先生所题。其后,宾虹辗转大江南北,亦多次返乡,研写诗文书画,致力经世济民。置身先生故居,犹见其深邃目光,飘拂胡须张扬坚忍意志也。

潭渡黄宾虹故居

Copyright © 2024 茶色旅游网 滇ICP备2024020316号-2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