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山下乡电视剧是中国电视剧的一个流派,主要以农村题材为主要背景,以展现中国农村改革开放以来的社会变革和人民生活为主要内容。这类电视剧以其真实、贴近社会现实的刻画,受到了广大观众的喜爱和关注。
以下是一些经典的上山下乡电视剧,让我们一起回顾一下:
电视剧《知青》是由张纪中担任总导演,讲述了文革时期通过知识青年上山下乡揭开大山的神秘面纱,经历了艰苦困难的岁月,成长为复兴社会主义中国的中坚力量的故事。这部电视剧以其真实的刻画和感人的故事展现了知青们的奋斗和付出,获得了观众的一致好评。
电视剧《安家》是陈思诚导演的作品,以“大老婆、小老婆都是自己”的主题,讲述了一个正在直面转型社会困境、代际差异与爱恨纠葛的中年女人的故事。这部电视剧通过细腻的情感描写和深入人心的角色刻画,引发了观众对于家庭、人生意义的思考。
电视剧《白鹿原》改编自陈忠实的同名小说,该剧深入描绘了中国农村的社会冲突、家族恩怨和民族变革。剧中的主人公们在历经多年的劫难和纷争后,终于迎来了新的生活和希望。这部电视剧以其宏大的场景和深刻的人物描写,给观众带来了深深的思考和触动。
电视剧《乡村爱情》系列是中国电视剧中较为经典的一部,通过喜剧的手法讲述了农村爱情的发生和发展。剧中的幽默情节和搞笑对白,在观众中引起了强烈的共鸣,成为了中国电视剧史上的经典之作。
电视剧《人民的名义》改编自周梅森的小说,剧情揭示了廉政反腐的重要性和严肃性。该剧通过真实而生动的故事,深入揭示了腐败现象暴露出的种种社会问题,引发了广泛的社会讨论。这部电视剧以其刻画细腻、情节跌宕起伏的特点,赢得了众多观众的热爱和追捧。
在上山下乡电视剧的影响下,观众对于农村生活和社会问题的关注度得到了提高。这类电视剧不仅仅是娱乐,更是对于社会问题的意义深远的反思。希望未来还能有更多的上山下乡电视剧涌现,为观众们带来更多的思考和感动。
以上就是一些上山下乡电视剧的介绍,你是否看过呢?欢迎在评论区留言分享你喜欢的上山下乡电视剧和你对于这类电视剧的看法。
我是1976年的下放知青。这么多年过来了,回想那段日子啊有很苦的也有很快乐的时候,常常会想起快乐的点滴,至于吃苦,其实想不起来太多了,只记得有一年的冬天雪下的很大,然后我们去挖树窝在雪地里,那个时候穿的又不像现在这么保暖,冻的那个感觉,一直到现在忘不了,上山下乡让我们学会了吃苦,这是我们一辈子的财富。
1.广阔天地炼红心,
2.屯垦戍边,保家卫国。
3.扎根边疆干革命。
4.到农村去,到边疆去,到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去。
5.毛主席挥手我前进,广阔天地练红心。
6.知识青年下乡来,贫下中农乐开怀。
7.向贫下中农学习,向贫下中农致敬。
8.安家落户新农村,改造山河抒豪情。
9.广阔天地炼红心,扎根农村志不移。
10.战天斗地炼红心,排除万难干革命。
11.当社会主义新农民,做贫下中农好朋友。
12.革命青年志在四方,扎根农村扎根边疆。
13、上山下乡,改天换地,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
从50年代中期到70年代末。真正意义上的上山下乡始于1955年,(为缩小城乡差距),这年的8月9日,北京青年杨华、李秉衡等人向共青团北京市委提出到边疆区垦荒,11月份获得北京团市委的批准与鼓励,随后引起城市知识青年到农村和边疆垦荒的热潮。
知识青年上山下乡运动与世界经济的发展背道而驰,是中国政治、经济非正常发展的产物。1978年10月,全国知识青年上山下乡工作会议提出要妥善安置知青的回城和就业问题。1979年后,大批的知识青年陆陆续续返回城市,历时20余年的上山下乡运动逐步结束。
扩展资料
“上山下乡”的“知青”当中,大部分是到农村“插队落户”,但还有一部分虽然也是务农,过的却是“生产建设兵团”的准军事化生活,他们的状况与 “插队知青”有很大不同。
“上山下乡运动”前期,全国各地组建了许多“生产建设兵团”,有一大批“知青”到这些“生产建设兵团”参加“屯垦”。“生产建设兵团”虽有“屯垦”的功能,但却非正规军队,它同时兼具安排城市失业青年就业和备战的目的
1.人的一生别管扮演任何的角色,都应该让自己为人民而着想,为人民而服务,广阔天地炼红心,扎根边疆干革命,上山下乡,这就是自己的责任与担当。
2.这是青年下乡来,贫下中农乐开怀,向贫下中农学习,向贫下中农致敬,上山下乡,这就是我们作为每一个党员的必不可少的责任与义务。
响应号召上山下乡,
插队落户到村庄,
壮志汗洒在田间,
五谷丰登乐在心中。
上山下乡我们一起在成长,
上山下乡亲密无间的情谊永难忘。
如今退休常思考,
成长路上二故乡。
乡亲们胜似再生父母,
虚寒问暖记在心上。
上山下乡我们一起在成长,
上山下乡亲密无间的情谊永难忘。
当年上山下乡口号是,坚决响应党的号召,知识青年上山下乡接受贫下中农再教育。广阔天地,大有作为。到农村去,不在城里吃闲饭。
其实上山下乡时的对联不讲究平仄工整,主要是些政治口号,我见过的有:
1、知识青年到农村去、接受贫下中农再教育
2、一颗红心干革命,万里也疆把根扎。
3、响应党的号召,青春献给祖国
4、知识传送穷山寨、挖去贫根种富花。
5、唾弃资产阶级价值观、争当无产阶级接班人。
上山下乡歌词:
道白;最高指示;知识青年到农村去接受贫下中农再教育,1968年
歌曲:上山下乡
作词:郑绎
作曲:黄勇
编曲:黄勇
演唱:黄勇
【旋律音乐工作室出品】
【前奏】
火热的年代火热的思绪,
火热的时光火热的青春。
在哪个年代里,
充满着无边理想和忠于。
在六八六八 那个时期里,
一个崭新的时代已来临。
一个伟大的号召,
青春给了农村广阔天地。
走出了家门快到农村去,
接受贫下中农的再教育。
时光锻炼了青春,
已留下的是坚强和不息。
接受贫下中农的再教育 ,
了解了祖国的辽阔土地。
忠于高于一切,
创造了一个又个新奇迹。
到农村去。。。。。。
到农村去。。。。。。
接受贫下中农的再教育 ,
到农村去。。。。。。
到农村去。。。。。。
【间奏】
在六八六八 那个时期里,
一个崭新的时代已来临。
一个伟大的号召,
青春给了农村广阔天地。
走出了家门快到农村去,
接受贫下中农的再教育。
时光锻炼了青春,
已留下的是坚强和不息。
接受贫下中农的再教育 ,
了解了祖国的辽阔土地。
忠于高于一切,
创造了一个又个新奇迹。
到农村去。。。。。。
到农村去。。。。。。
接受贫下中农的再教育 ,
到农村去。。。。。。
到农村去。。。。。。
【反复】
到农村去。。。。。。
到农村去。。。。。。
接受贫下中农的再教育 ,
到农村去。。。。。。
到农村去。。。。。。
1968年——知识青年上山
第一阶段从1968年到1969年,主要是将大部分"老三届"毕业生分配到农村、边疆。
第二阶段从1970年到1973年,知识青年上山下乡人数锐减,出现这种情况的原因是又一次发生经济"过热",出现了所谓"三突破",职工队伍的迅速膨胀,使应届初、高中毕业生大部分留城,一部分在乡知识青年也通过招工回城。
第三阶段从1974年到1976年,1973年1月全国计划工作会议提出采取经济"紧缩"政策,其中一条措施就是严格控制职工总数的增长。城市中学毕业生的出路,又开始以上山下乡为主。我国从1966年开始有了知青,1977年是最后一批下放知青。
Copyright © 2024 茶色旅游网 滇ICP备2024020316号-2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