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曹庄 四月十八
鱼滩头 四月初七
素 邱 正月廿五
河 渠 九月十二
东 陈 九月十二
塔 底 四月十五
大南里 三月初六
换马店 九月初九
赵 村 四月初八
大北苏 十月十六
杨丰头 二月十九
北 鱼 十一月十五
长 路 二月初四
三月十八
十月初四
东庞庄 正月十六
崔官庄 二月十五
孟家庄 四月十五
六月初一
北官庄 三月初一
孙家庄 正月廿五
东 汪 四月廿八
艾辛庄 三月十一
侯 口 二月初十
三月初十
小河口 六月廿四
铺 头 四月十八
邱 头 三月十五
东曹庄 六月十六
贾家口 四月初五
小刘村 四月初八
十月初八
大陆村 十一月廿二
北河庄 北河庄
白侯 四月初一
北官庄 三月初三
营台 正月初九
三月十五 东周家庄
每逢赶集庙会,集市上多有炸馓子的。只见一人从油盆中把饧好的面条捋细并缠在手臂上,绕个十来圈,另有一人手持一双长筷子,挑住缠好的面条两端抻开,面被抻得极细,然后先入油烫一下,立即两支筷子翻过,盘成绞丝,或将两支筷子合并,叠成扇状,再入油炸,成型后抽出筷子,不断翻动馓子,炸熟捞出。
炸好的馓子被轻轻的放在大簸箩里,呈开张的小扇状,匀称的细条色泽嫩黄,表面布满小米粒大小的小泡,油润酥松,香气浓郁,顿时就把我们这帮小孩子馋得走不动路了,非得缠着大人买来吃不可。好在馓子也不贵,所以我们一撒娇,准能一饱口福。微咸酥脆的馓子轻轻一碰即碎,在一片喀嚓声中,满口溢香,让人停不下嘴来。 馓子也叫做“环饼”或“焦圈”,古时叫“寒具”。馓子的历史相当悠久的,据说最早是回民发明的。屈原在《楚辞·招魂》中就曾提到最古老的馓子,“粔籹蜜饵,有餦餭些。”这“粔籹”就是指馓子。用馓子来招待君王的魂魄,可见其美味。宋朝大文豪苏东坡在品尝了一位老婆婆做的馓子后,写下这样一首诗:纤手搓来玉色匀,碧油煎出嫩黄深。夜来春睡知轻重?压扁佳人缠臂金。以形象的比喻写出了馓子色鲜、酥脆的特点。
做馓子,除了炸制的火候,和面是最关键的。将面粉加温水和溶化了的盐水,先后搋揉三次,将和好的面团压成3厘米厚的饼,用刀切条,再搓成筷子粗细的长条(不能搓断),放簸箩中如蛇形盘起,撒上半湿的小米面盖严(最多只能码三层,不然很容易粘连)。在温度30℃处饧上半个小时(夏天15分钟),就可炸制了。炸好的馓子可以干吃,也可以熬汤,水煮而不烂,还可以弄碎了做饺子馅吃。《本草纲目》中称馓子可以“利大小便,润肠,温中益气。”所以馓子一直以来都是老百姓的爱物。
该答案来自南北游旅行网官方网站
东长桥村西南的那个村有庙会
Copyright © 2024 茶色旅游网 滇ICP备2024020316号-2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