聊城早在原始社会我们的先民就在此繁衍生息,开疆辟土从事农业生产,其历史可以追溯到距今约六七千年的8座龙山文化城。聊城始建于春秋,当时为齐国西部重要城邑。战国时期,聊城为诸侯争战之地。两千多年时光荏苒 。因战乱、天灾、人祸人们被迫放弃原来的城池,去寻找新的地方生活。现在人们说的聊城古城,其实是聊城有文献可考的第四处古城城址。
明清时期属于怀庆府。
北宋时期,济源境内有济源、王屋、河清三县,属孟州。金时期,济源属金国(1115-1235),设济源、王屋二县。属孟州。元代,王屋县并入济源县,属怀庆路孟州。明清济源县属怀庆府。1913年属豫北道,1914年属河北道,1927年直属河南省,1932年属河南省行政督察第四区至1949年。
水磨古镇位于四川省汶川县南部的岷江支流寿溪河畔,早在商代就享有“长寿之乡”的美誉,时称老人村,后更名为水磨。
水磨镇既是汉族和 少数民族 的交融区,在灾后重建中赋予其厚重的南粤新元素,内地风情和藏羌文化交相辉映,西蜀人文和禅佛文化联袂绽放。5.12大地震后,水磨古镇重建的“禅寿老街、寿西湖、羌城”三大区。古今历史文化交汇、川广发展理念结合、藏羌人文风情荟萃,俨然一幅“高山峡谷、湖光山色、古街林立、风情四溢”的“水墨画”,被誉为汶川大地震灾后重建第一镇。
四川水磨古镇位于四川省内江市市中区,是一座有着悠久历史的古镇。古镇因其独特的水磨石建筑和古老的川西民俗文化而闻名于世。如今,水磨古镇已成为四川省的旅游胜地,吸引着越来越多的游客前来探索。
如果你计划去水磨古镇周边游玩,以下几个景点值得一去:
除了美丽的自然风光和丰富的历史文化,水磨古镇的美食也是吸引游客的一大特色。这里有着独特的川菜风味,如水磨石烤鱼、水磨豆花等,让人回味无穷。
从成都出发,可以乘坐高铁到达内江市,然后乘坐公共汽车或出租车前往水磨古镇。
四川水磨古镇周边游是一次深入了解川西历史文化和自然风光的机会。游览古镇、探索周边景点和品尝美食,都将给你留下美好的回忆和宝贵的经验。
感谢您阅读完这篇文章,希望能为您的旅行带来帮助和启发。
海拔高度:1307米
行政区域:四川省-阿坝藏族羌族自治州-汶川县
经度:103.420601
纬度:30.915615
四川省阿坝藏族羌族自治州汶川县水磨镇,
水磨镇既是汉族和少数民族的交融区,在灾后重建中赋予其厚重的南粤新元素,内地风情和藏羌文化交相辉映,西蜀人文和禅佛文化联袂绽放。
5.12大地震后,水磨古镇重建的“禅寿老街、寿西湖、羌城”三大区。古今历史文化交汇、川广发展理念结合、藏羌人文风情荟萃,俨然一幅“高山峡谷、湖光山色、古街林立、风情四溢”的“水墨画”,被誉为汶川大地震灾后重建第一镇。
水磨古镇距成都76公里,都江堰市34公里,映秀19公里,是镶嵌在:都江堰、青城山、卧龙大熊猫栖息地、九寨沟、黄龙之间的一颗璀璨明珠,被称为世界遗产群中的世界地震遗产。
旅游区位条件优越,具有“川西高原休闲胜地”、“西羌文化名镇”之称。
地理位置
汶川水磨古镇位于四川省汶川县南部,东临都江堰,南倚青城山,西接卧龙大熊猫自然保护区,北靠震中映秀,是阿坝藏族羌族自治州的南大门。
水磨镇距“5·12”汶川特大地震震中映秀镇19公里,距都江堰25公里,距成都70公里,都汶高速、213国道、三江旅游快速通道穿越而过。
水磨是一个开放的古镇,不需要门票。
水磨古镇位于四川省汶川县南部的岷江支流寿溪河畔,早在商代就享有“长寿之乡”的美誉,时称老人村,后更名为水磨至今。既是汉族和少数民族的交融区,在灾后重建中赋予其厚重的南粤新元素,内地风情和藏羌文化交相辉映,西蜀人文和禅佛文化联袂绽放。5.12大地震后,水磨古镇重建的“禅寿老街、寿西湖、羌城”三大区。古今历史文化交汇、川广发展理念结合、藏羌人文风情荟萃,俨然一幅“高山峡谷、湖光山色、古街林立、风情四溢”的“水墨画”。汾河水系受吕梁山、太行山等经向构造体系的影响,在一连串的地堑盆地中发育成河。
古老的汾河更长更大,上新世晚期,汾河源远流长,贯穿着忻定、太原、临汾、运城等四大盆地,穿过中条山南流,于平陆县茅津渡入黄河。
后经喜马拉雅运动,首尾均遭夺袭。
据考证,现代的滹沱河上游在早更新世仍由石岭关风口入太原盆地,是汾河上游的东支,后来由于石岭关隆起,以及太行山东侧的河流溯源侵蚀速度较快,夺袭汾河东支而成为滹沱河上游水系,在地貌上留下一个很不自然的弯曲,汾河则保留其西支而成为汾河上游。
汾河下游在上新世仍然是经运城盆地南流入黄河,后因涑水河谷北东走向的断裂复活,而使之再度向下陷落,引起古汾河的转向,循涑水河谷下游运行,至永济县城附近汇入黄河。
至上更新世时,由于龙门山与孤峰山间断裂作用再度复活,中部陷落,南部急速隆起,迫使汾河放弃古河道而折转西流,汇入黄河,形成现代的水系形态。
从汉武帝时期开始,西域各国逐渐成为了汉朝的附属国,纳入到了汉朝的势力范围之内。到黄巾之乱后,汉朝名存实亡,中原王朝也退出了西域地区。直到唐太宗时期,中央王朝的势力才卷土重来,重新控制了西域。从189年汉朝崩溃到639年唐太宗灭高昌国,这中间一共有450年的时间。
黔西观音洞遗址证明24万年前贵州就有人类居住、活动。
距今1万年到4千年,贵州进入新石器时代。在农业发展的基础上,人类逐渐定居而成村落。
三四千年前的商周时期,贵州逐渐向铜石并用和青铜时代过渡。
春秋中晚期至战国,贵州出现了铁器。期间出现了牂牁、夜郎、且兰等“部落方国”。
战国末年,楚将庄途经且兰、夜郎等地入滇。
公元前277年,秦于今川、鄂、湘、黔边境地区置黔中郡,这是贵州有行政建置之始,“黔”之名亦由此而得。
前135年,汉王朝拜唐蒙为郎中将通夜郎,借夜郎精兵浮船牂牁江以控制南越。夜郎,且兰及旁小邑皆归附于汉。
前111年,汉王朝设牂牁郡。采取“募豪民田南夷”的措施,将“三蜀大姓”移入贵州。
公元225年,蜀相诸葛亮领兵南征,“南中”平定后,设郡县。其中六县在今贵州境内。
公元264年,牂牁等郡归附于晋。
公元639年,唐太宗根据山川形势,分全国为十道,今贵州地大部属江南道。
公元974年,彝族首领普贵纳土内附,因赐王爵以镇一方。宋太祖《敕普贵书》中,有“惟尔贵州,远在要眼”之名,“贵州”之名始于此。
公元1282年,元朝置顺元等处宣慰司,其地在今贵阳市及黔南地区。
1382年设贵州都指挥使司,与贵州宣慰司同城,隶于右军都督府。
1413年建立贵州承宣布政使司,自此贵州始为一省,成为全国十三布政使司之一。
1425年贵州始行科举,有愿应试者到湖广就试。
1658年清军分三路进攻贵州。
1680年清军击败吴三桂叛军,进入贵州,直抵省城贵阳,并逐次收复叛军占领的各府、州地。
1726年云贵总督鄂尔泰派兵征广顺长寨奏请改土归流,揭开了贵州境内大规模改土归流的序幕。
1890年青溪铁厂正式开工生产。
1895年贵州90多名举子参加“公车上书”签名。
1896年贵州人二品大臣李端上《请推广学校折》。
1911年11月4日,贵州响应武昌起义,成立大汉贵州军政府。清朝在贵州的统治结束。
1915年5月贵阳群众示威游行,反对袁世凯与日本签订《二十一条》。
1916年1月27日贵州响应护国运动,宣布独立。
1917年,王伯群、华之鸿成立“群益社”,拟发展贵州实业。
7月4日贵州省议会通电反对张勋复辟。
1919年5月贵州响应“五四”爱国运动。
1931年9月19日贵阳学生上街游行,抗议日本帝国主义侵占沈阳。
1934年12月中共中央政治局在黎平召开会议,红军主力自湘入黔。
1935年1月15日—17日中共中央在遵义召开政治局扩大会议
1937年贵州大旱,灾情严重
1939年唐山交大迁福泉,浙江大学迁遵义
1945年抗战结束
1947年国民党贵州当局在贵阳成立“剿匪宣传总动员委员会”。
1949年11月15日 贵阳解放。
历史变迁
江米巷
元朝时,东交民巷和广场西侧的西交民巷是连在一起的一条胡同,名叫“江米巷”。由于当时这条胡同有元代控制漕运米粮进京的税务所和海关,因而成为南粮北运的咽喉要地,因而得名江米巷。明代时修建棋盘界,将原来的江米巷截断成为东江米巷和西江米巷。在东江米巷设有六部中的礼部以及鸿胪寺和会同馆但主要只接待来自安南、蒙古、朝鲜、缅甸等四个藩属国的使节,因此会同馆又被称作“四夷馆”。到了清代,会同馆改名四译馆,并修改政策只允许外国使节在这里居住四十天。
使馆街
东交民巷原是明清两代“五府六部”所在地。清乾隆、嘉庆时期曾有“迎宾馆”供外国使臣临时居住。鸦片战争(1840年)以后在这地区先后设立了英、俄、德、法等使馆,1901年后改为使馆街,英、美、法等11国在巷内成立联合行政机构,还开设了“美国花旗银行”、“法国东方汇理银行”、“英国汇丰银行”、“日本正金银行”及教堂、医院等多处,这段历史留下许多风格各异的西洋建筑,也吸引了不少海外人士。
使馆界
东交民巷一瞥
1900年8月14日,八国联军攻入北京,开始了北京城历史上最大的浩劫,东交民巷也在劫难逃。仅巷内的户部银库就被日本侵略军抢走白银三百万两;东交民巷太医院的稀世珍宝――针灸铜人被抢走;御河西翰林院内的《永乐大典》《四库全书》等珍本也被毁劫殆尽。《辛丑条约》列强将东交民巷地区划为“使馆界”,把东交民巷改名“使馆街”,还在整个使馆界四周建起了高约6米的围墙,围墙上建有8座碉堡,并设铁门。
奥地利大使馆
1901年,清政府被迫与列强签订《辛丑条约》,东交民巷进一步陷入深重的苦难之中。[9]过去列强所占地面不到整个东交民巷地区的二十分之一,地方行政管理权仍归中国所有。可是根据《辛丑条约》,列强一口吞下了整个东交民巷地区,不许中国人居住和设立衙署,行政管理权完全归使馆,中国政府无权过问。[5]他们任意改变中国原有街名,将东交民巷改名使馆大街、长安街改名意大利街、台基厂头条胡同改名赫德路……列强还迫使清廷给予驻兵特权。一时间,东交民巷变成了列强兵营。[7]
辛亥革命爆发了。东交民巷公使团一致支持袁世凯窃取革命果实。1915年,袁世凯派代表在日本使馆的一座楼内签订“二十一条”,为寻得日本支持他当皇帝,进一步出卖国家利益。
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后,巴黎和会否决作为“战胜国”的中国要求收回德国在山东的利益、废除“二十一条”和各国在华侵略
Copyright © 2024 茶色旅游网 滇ICP备2024020316号-218